第五百零七章 不求甚解好模样(第2/2页)

那是自成体统而完整圆融的道法,以楚维阳对于这类道法的认知,哪怕有着经书传世,哪怕有着图录映照,都非得有名师指点关隘才成,否则,极易倏忽掉要旨而走上岔路。

当然,思量到此处的时候,楚维阳也不禁喟叹。

作为“野路子”出身的盘王宗传人,楚维阳实则能够在先贤遗泽的传承上走通的“捷径”太少太少。

倘若是他修持着古圣宗传承的道与法,那么或许楚维阳在粗略的洞悉这些真形图的过程之中,或许无需苦思冥想其中的根髓义理。

那真形图所承载的道与法本身,便是与自身传续的道法极为相近,甚至便就是同一道法。

那么彼时的楚维阳,或许可以不通晓其中的义理,便直接化而用之。

先贤已经留下了途径,哪怕不知晓其前路到底通往何方,但至少视野范围之内所能够洞见的,尽都是通衢的道途。

可是这样的设想,终归要因为盘王宗如今传承的凋敝而落空。

这传承先贤遗泽的路上,楚维阳终归只剩了那最艰难的一条路可走。

而这样的感觉,对于楚维阳而言,那诸《真形图》的根髓义理,便像是一座山岳一般的横在了楚维阳的面前,而且这山岳上罕有甚么松散的山石,那是数之不尽的无上宝材浇铸成的精钢山岳。

但偏偏,楚维阳需得像是开凿山岩一样,非得生生的在其上贯穿出一条路来才行。

这期间的迟缓与艰涩,几乎教楚维阳想来便尽都是绝望的漫长。

而也正是洞见了这些的闪瞬间,楚维阳在经历过审慎的思量之后,复又果断的将自己的思绪从中挣脱出来。

既然无法化而用之,楚维阳便决定先只用这诸般真形图作触类旁通之用!

他的视角仍旧放在了这些真形图上,但是参悟这些的过程之中,楚维阳真正的目的,却是将所能明晰的章法与真形意蕴,尽皆熔炼入太阴雷篆之中。

一切追本溯源,楚维阳想要走出锻体之道的前路来,那便将一切回归自身锻体之道的修法基础上,要从雷霆锻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既然别家的真形图自成圆融景象,那么楚维阳便以太阴雷篆,创作出属于自己雷法的真形图来!

而事实上,哪怕道与法的感触仍旧以恒定而迟缓的进程深耕着,但是此刻,这样思绪的跃升,却不亚于一场蜕变与升华。

楚维阳参悟其间锻体之道前路的思绪,像是因之而跃出了藩篱的桎梏,真正走在了一条从未曾有人涉足,但其间的分毫进益,尽都直指自身功果圆融的路。

甚至冥冥之中,至于这一步的时候,楚维阳切实的有所明悟,这才是自己锻体之道修行前路的某种“正途”。

既然已经是野路子了,那便索性野路子到底。

而许也正是这一步思绪的蜕变与升华,之后楚维阳推动参悟诸般真形图的过程,陡然间变得迅猛起来,楚维阳甚至主动推动着加快了其参悟的过程。

那些映照在诸道与法之间的进益自然不谈,余下的那真形图难教人参透的框架,楚维阳尽皆弃之不顾,只观照其中真形图的神韵,甚至视野超脱出来,反复横向比较着一道道真形图之间神韵的异同。

楚维阳的视野已经远远地不止留驻在了单纯同一真形图的符箓篆纹之异同上面。

当然,这样一来,只八道真形图的参悟,又甚是显得单薄了些。

不过宝藏在手,这本就是最不值得忧虑的一点,闭关的过程之中,楚维阳已经不止一次的驾驭着五蕴天罗法伞,割裂虚空,洞入那遗泽一界。

十余道,数十道,近百道……

沉浸在参道悟法的过程之中,楚维阳真正的抵至了忘我的境界之中,甚至忽略掉了时间的变化。

终于,伴随着这样的忘我参悟,此时间,那悬照在楚维阳面前的,是一道道太阴雷篆承载着《道童图》而演化异同,那些符箓篆纹兼具着《雷海洗身经》与《太阴雷池豢龙炼髓元典》的诸般义理与道韵,彼此交织之间,浑似是化作了血髓、骨相、筋肉、皮囊……

那是属于太阴雷法的真形图!

哪怕是楚维阳还未曾切实的实证修持,可只是观照着那真形图本身,观照着其间流淌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属于道法的美感,这样的道与法,合该只教人一眼看到,便须得是圆融而通透的。

“真真是好模样……”

正当楚维阳这样轻声呢喃着的时候。

道场洞天之内,自连绵地脉,及至灵浮岛,再到琅霄山,四时变化引动着诸脉齐振。

若有若无的轰隆声中,是春雷响在了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