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03

◎他们有幸生活在江县,奇迹江县。◎

陈庚年心里提着一口气, 觉得自己在干‘二五仔’的事情。

但不管是江县的百姓,还是凉州来的百姓,都喜滋滋的。

江县这边, 五千人口搬迁进来,刨除一千余人参军,其余可都是劳动力啊。

虽说这些大多以女人、老人为主,但可别小看这些人,到了田地里, 都是厉害的‘庄稼把式’,干活儿麻利着呢!

再说凉州搬迁来的百姓。

从前地里没收成,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生病了也没钱医治,可这些难题, 到了江县以后, 全都迎刃而解了!

陈庚年一声令下,整个县衙都立刻行动起来, 安置这些新来的百姓。

但, 这次来的人实在太多了!

还好娄献把他们送来的时候,附带着各家各户的名字、人员关系等资料,这就给县衙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而且,正经百姓, 跟流民们完全是不一样的。

至少不用担心他们身上携带传染病, 哪怕五千人虽然很多,但只要按需分流, 其实接收起来也并不算困难。

陈庚年本人最初组建衙门的时候, 办事就很喜欢高效率、有规划。

所以县衙的办事风格, 一直都在无限朝着县太爷靠拢。

一千余要参军的民兵, 先单独拎出来,排好队,跟着李泉走了。

他们会被送去新建的兵营,上江县的户籍,然后以刀、长矛、弓箭、骑马等几个项目为大方向,简单过筛一下,谁有哪方面天赋,从这一关卡开始,就心里有数了。

剩下的人,若是谁有伤病,那就去‘病号区’那边去排队,分户的事情先往后排,治病要紧。只要做了登记,就会有衙门的人,把人给送去县城医馆。

再剩余的,就看技术。

厨艺好,会算账,能织布,跑过商队、能识字、或者能打铁、烧过陶,不管你有什么技能,会一点都行,来了这边,你都有优先落户权。

商铺街的老板们,抢着要你。

当然大部分都是没有技术的。

那就老实走‘随机分配’,以户为单位,全家搬迁到某个江县的村子里去。

这些凉州来的百姓,一是正经出身,危险系数很小,二来,他们本身都带着‘贡献’来的。

人家这群人,每家每户都带来一个‘兵’。

所以他们和流民们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安置到江县的村子以后,就可以直接住下,最近这段时间,帮助村子干活儿,种植大豆棉花。等这阵忙完了,就可以在同村人的帮助下,自行开垦荒地、搭建房屋。

村子会管他们的伙食,将来种地的粮种、化肥,村子也会替他们出。

县衙接下来还要全县区铺路,又不缺活儿,等到了农闲期,这群人就可以出去上工,赚钱还给村子。

江县的百姓们,各个村子现在都富裕起来了,大部分村子其实都会主动给新搬迁来的流民盖棚屋房。

要是更富裕一些的村子,过去以后,各家凑一凑,基本都能给他们把砖瓦房盖起来。

当然,这个后续肯定得签契书,该还的钱都要还。

至于开垦田地,每个人按照三亩地的标准来开垦。

落户的第一年,要给衙门缴纳三成税,第二年,缴纳两成,到了第三年,就可以享受和江县人一样的待遇:家里有参军的人,有一半田地可以免税。

三成税收,看似很多。

但转念一想,江县的亩产量可是足足有五百斤!哪怕第一年交的税最多,也绝对是饿不着的!

更重要的是!

家里有适龄小孩的,不管男孩女孩,都可以送去学堂读书、识字儿。读书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但是文具、伙食都要自理。

这是江县对新搬迁来百姓们唯一不做区分,直接给到的福利待遇。

县太爷说了,教育好了下一代,才能奠定江县的未来啊!

这些安置的条例,罗列的十分清楚,讲述的也很通俗易懂,大部分搬迁过来的凉州百姓,都能听得懂。

正是因为听得懂,才觉得难以置信,才觉得幸福到想要掉眼泪。

这个叫做江县的地方,可真好啊。

从他们来到这里以后,没有受到任何敌意或者白眼,人们大方又热情,连官府县衙办事都透露出让人熨帖的人情味儿。

但实际上呢?

江县这个地方的人情味儿,远不止这些。

-

足足五千人搬迁至江县,相当于整个县区五分之一的人口。县衙那边忙的团团转,裴宝来、李泉这边,同样忙到昏厥。

但哪怕外面忙到疯,他俩还是趁着空隙时间,去了一次小新兵营。

这是他们曾经训练的地方。

但现在江县扩充了两千二百兵力,小新兵营肯定放不下,大新兵营在东边。

如今这里,改为了养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