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群臣误我!(第2/3页)

强制结汇的制度也没人理了。

可以说已经尝到甜头,毕竟从广州到吕宋也用不了几天。

更何况安南已经拿下,目前留在安南的水师,就是由东莞伯何荣统辖,他家和蓝玉关系还不错,而大明在安南的控制区,事实上已经到会安,占城更是正在对大明竭尽所能展现忠诚,像何家为首的广东武将豪强,到南洋进行贸易,可以说没有任何危险。

然后走私进入大明。

如果接下来朝廷,或者说杨丰要恢复旧制,别说朝廷垄断海外贸易,就是恢复强制结汇,都很可能引发这些食髓知味的士绅反抗。

包括安南军团。

他们在安南本身就是偷偷摸摸搞走私,现在更是公然走私了。

所以靠着王弼的支持,另外靠着距离足够远,在安南暂时苟延残喘,如果这期间朝廷出现重大变化,导致这些地方无法接受,那么他就有希望了,相反如果这期间杨丰和闽粤士绅达成一致,那他也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关键得跑,只有逃离这里才有希望,否则就是等死了,虽然各地官员依然没有倒戈,虽然至今他们还有几万军队。

但是……

杨丰一来全他玛都得做叛徒。

说到底京城周围的直隶,包括浙江,甚至江西,这些年基本上都受惠于杨丰带来的技术进步。

儒生的确反杨丰。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也不光是儒生啊!

哪怕是那些士绅,也不是说就能为儒家赴汤蹈火的,他们真要有这硬骨头那才是奇迹呢!

当年跪蒙古人时候也很爽快的。

难道他们对杨丰的敌视比对异族还强?

他们跪朱元璋时候一样也很爽快。

难道杨丰比朱元璋还可恨?

说到底都是跟着摇旗呐喊的货色,利益上没有根本的矛盾,仅仅因为科举的改革,因为他不用儒生,那这些士绅真没有拼命的动力,他就算改革科举,那无非也就是转向新学。说到底他们学儒学,只是因为科举考儒学,如果科举不考儒学,那他们也会很快抛弃儒学。

这些都能对着蒙古人歌功颂德的家伙,适应性还是很强的。

不能指望他们。

“诸公误我!”

朱允炆长叹一声。

齐泰和黄子澄尴尬地转头。

这时候下游的江面上,一支庞大的船队出现在他们视野。

“殿下,殿下,东莞伯率军勤王来了。”

就在同时,方孝孺表弟卢原质激动的一边跑一边喊着。

而江面上顺风乘潮而来的庞大舰队,也开始转向这边,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新式炮舰的战舰中间,还有两艘巨型双层炮舰,在其中一艘巨舰上飘扬着何字的帅旗,代表着目前统辖南征水师的东莞伯何荣……

四天后。

凤阳。

“何荣,他这是什么意思?”

杨丰意外地看着手中急报。

东莞伯何荣率领南征水师北上勤王……

当然,勤的是监国吴王。

然后他在镇江接走了朱允炆,这支由两万水军组成的舰队,在到达镇江后第二天就紧接着起航,转头顺流直下带着朱允炆离开,因为是顺流直下,这时候他们应该已经出长江,而朱允炆走后,镇江,扬州等地官员,赶紧以最快速度宣布反正。

这场叛乱算是结束了。

但是,杨丰还是不明白,何荣为何跑来趟这趟浑水?

他又不在死的名单,像他这种地方系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有人去动他们的。

“他们在广州,早就把咱们的银行挤兑的快垮了,现在广东的交易大半都已经改成金银和铜钱,出海贸易的,海商过来的,也都不用换宝钞,就像一群狼刚尝到血味,快活了没几天,又要一切恢复原样,能忍住才怪呢!把允炆弄过去就能借着他这个旗号,哄着别人一同继续抵抗,说到底他们天高皇帝远,只要能挡住就能继续他们的快活日子。

挡不住也没什么。

能挡一天算一天。

真就是挡不住了,大不了上船出海逃跑。

何家在广东沿海几个小岛上,早就有走私基地,哪怕之前他们也不是什么奉公守法的。

他们与南洋一直就有贸易,从何真时候他们就是靠着这个。”

小公主喝着冰镇饮料说道。

她对这个问题可是很敏感,这大半年的混乱中,银行损失很大,正看着各地损失报告上火呢!

北平,西安,哪怕开封这些倒是不严重。

毕竟就算那些护卫起兵的,也终究得给她面子,无论怎样她终究是这些藩王们的妹妹,再说还有杨丰,对银行并没有出现抢掠破坏。

但闽粤,浙江,江西,苏松常这些地方的银行损失都不小。

广东是最严重的。

福建好歹马和还是懂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