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朱元璋的执念(第2/3页)

妻妾成群!”

杨大使仿佛忽悠欧洲穷鬼参加十字军的神棍般,一手举着绸子一手牵着他最漂亮的义女,对着那些围观的百姓高喊着。

然后一片艳羡的惊叹。

然后他在所有路过的城市都进行着相同的表演。

反正管杀不管埋。

把人忽悠去就跟他无关了。

因为要去西域的是军户,目前来讲民籍自发前往并未放开,要去的就是到各处卫所报名,然后送到都指挥使司,作为军户组织起来西行。

另外还有商人。

商人也可以带着路引去。

未来杨丰组建的商团,也是以商人身份。

再就是朝廷选派的官员,虽然是都指挥使司,但也有文职官员。

总之目前来讲去西域的就是这些。

朱允熥给各地都指挥使司下达了指标。

根据情况不同,有一个都指挥使司必须凑一个卫的,也有一个都指挥使司凑几个卫的,像那些人口实在太少的一两个千户所,会宁这样的就不用了,总之就是把凑人的任务交给这些都指挥使司,不过西域的军户和内地不同,他们不用缴纳军粮……

不仅不用交,而且只要有能力开荒也不受限制。

你开多少都行。

另外所有西行的,朝廷都还给一笔钱自己购置想购置的,不光是移民西域需要的物资,包括奴婢也可以购买,大明平民的确不能买奴婢,但这种去边疆的军户可以。

实际上这种制度就是杨丰设计的封邑化。

开荒的确不受限制,但一户人家耕种的数量有限,看着面前无边无际的沃野,受自己家庭能力限制开垦不了怎么办?

用奴婢呗!

去哪儿弄奴婢?

倭国,朝鲜,安南……

随便买的。

到那里之后带着奴婢开荒,然后奴婢负责耕种,真正的田主作为军户需要做的就是打仗,他们就像欧洲的骑士,在西域这种地方,想要把人吸引过去,并且让他们扎根,就是这种方式最简单有效。

去了就是做地主,去了就是有采邑的骑士。

更现代的社会制度没用。

那地方太大,而且人口太少,玩不起别的。

甚至目前明军的神机营这种纪律化军队都很难,朱棣虽然渴望能够建立这样的军队,但事实上他根本做不到,因为想建立神机营这种纪律化军队首先要足够人口的聚居区。因为这些士兵必须长期在一起训练,所以游牧民族进入不了这种时代,就是因为不具备这种基础,他侄子能实现,他实现不了。他侄子可是在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哪怕不算周围城市,光京城军户就得二十多万,而他的亦力把里目前大概也就是一两万人,但如果他把自己护卫都集中起来这样搞,那么他就得面对粮食运输和地方控制的问题。

他无法大聚居。

南疆各城一座城市几万人口就已经是极限了。

最大喀什噶尔两万四千户。

这是极限。

因为生产力限制了。

相反这种采邑制度,却可以用最低的维护成本,管理一片单位面积产出不如内地,缺乏连片大平原,只能依靠绿洲灌溉的破碎状控制区。

这也是西域基本上都是这种一座城市一个城主,始终不存在真正一统的主要原因,本来就是破碎的,统起来也没用。帖木儿号称帝国,但实际上还是个靠着信仰合在一起的联盟而已,他坐拥最大的城市,从各地掳掠工匠控制制造业。把儿子分封出去控制区域里的主要城市,然后各地埃米尔说了算,只是需要给他交税,但怎么治理他是不管的。不是他们不懂一个统一起来的大帝国的好处,而是他们的条件决定了只能分。

大明在西域也一样。

就是采邑制度。

去就有封地,然后玩庄园。

但是……

身份是军户。

所以,敢往回跑就是逃兵。

杨大使管杀不管埋,只管吹牛把人往那里哄,至于到了之后不满意也回不来了,无论卫所的军户还是他即将搞的商团,前者是法律压着,他是女人和赔款压着,总之去了就必须老老实实留下。

再说也不算坑他们。

现在连会宁的垦荒队都已经适应了环境。

说到底就是个初期适应的问题。

适应了之后,也就习惯了,再说反正家已经在那里了,不习惯也得习惯了。

杨丰在接下来路过的四川,当然忽悠不了多少人,四川都指挥使司摊派的就一个卫,这时候四川人口少的可怜,而且本身有的是荒地,他再吹嘘也很难动心,再说杨大使在这方面劣迹斑斑,大家其实都知道他挺能忽悠人,毕竟有会宁的惨痛教训。倒是他的义女们一片兴奋,对于这些在西域长大,日常习惯了风沙的女孩,嘉陵江大漂流和沿途的无穷无尽的绿色无疑就像异世界。她们在乘坐的船上带着憧憬看着沿岸的一切,同样也向沿岸的人们展示她们的容颜,就这样到达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