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东罕(第2/2页)

东罕近些年推崇文人治邦,许多士子虽出身低微,可也在朝堂谋得了一席之地,这些历来不被人们重视的“无用书生”,地位也渐渐水涨船高起来。

当中不乏一些效仿王朝大家的士子,青衫仗剑,游历四方,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能引起一片吹捧叫好。

虽然这大多是文坛中人自娱自乐,但重文抑武已是大势所趋,即便是普通士卒,也晓得不要轻易去得罪这帮将来可能拜相封侯的文人。

王柄权毫无阻拦地进了城,看着小小一个令城就有不输王朝一府的热闹景象,连他也不得不赞叹这位东罕第一辅臣的手段。

来到一处酒馆,伙计很热络地迎了出来,在银子至上的东罕,普通伙计都比王朝来得腿脚麻利。

王柄权看着墙上挂的菜牌,用东罕语蹩脚开口点了几个,伙计对此见怪不怪,收了银子满脸笑意地下去办了。

如今东罕文官稀缺,近些年已有一些在王朝混不下去的文人来到东罕碰运气,这些原本名声不显的读书人在此都能混个一官半职,哪怕是个小吏,也比原来两袖清风好得太多。

王朝对于读书人一向仁厚,秀才可免徭役赋税,见当地官员可不跪,举人还能每月从当地官府领银子。

即便没有功名,穿着长衫走在大街上都会被高看一眼,因此轻易无人会去做这种被人戳脊梁骨的事。

这事还使得中原文坛难得意见统一了一次,他们给那些甘愿自污名声事鞑虏的文人起了个绰号,叫做“文奸”。

至于那位自称文将的东罕第一辅臣,理所当然被视作了最大的文奸。

那些货卖才学予异族的读书人,就算靠易主谋得一官半职,到头来也还会被东罕文坛瞧不起,文人最是排外,也喜欢打压他人,因此这些人的仕途都不会太好。

据传有一位老秀才,能力平平,在王朝参加了几十年科举,连乡试都没通过,最后实在想当官想得紧,就偷偷跑到东罕,做了个胥吏。

由于仕途实在坎坷,最后不顾脸面,认了个孙子辈的东罕京官作义父,沦为了整个王朝和东罕文坛的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