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共和皇帝,债台永固!(第2/3页)

而瑞银堂入主后,则宣布承担所有的民间存款的偿付责任,并且接管瑞信堂的所有资产……实际上瑞信堂吸收的民间存款主要是扬州盐商存的,他们哪敢挤兑瑞银堂?报孝都来不及!

中山堂则是原来的粤海关银号,海关银号嘛,当然是依托海关和海外贸易开展业务的。在东南光复后,南京、扬州、苏州、松江、定海等处先后开设了海关,粤海关银号也就跟着开了过来,并且更名为中山银号。

这所银号是李家父子兄弟一起创立的,李中山是大股东,李吉贞、李吉永(张小玉)、李辅臣、李辅汉、张小包、郭金宝、李忠义、李忠贤、李忠仁、李安、李全、周培公、姚启圣等李氏集团的核心成员都是股东。姚启圣还一度担任过中山堂的总管,现在担任中山堂总管的则是李中山的好大哥李吉贞。

福银堂则是郑家的产业,郑经看见李中山、陈永华、杨起隆开银号赚了不少,羡慕得不行,于是就自己开了一间。

也就是说,这个李、郑、陈、卢四大家族其实还是四个正在悄悄发育的资本财团……如果刘进忠向他们借钱去打浙江,那他多半就会被这些资本财团所操控!

毕竟现在这个时代,资本还是非常稀缺的!刘进忠要借钱就必须有抵押,而他能拿出来抵押的,也就只有浙江九府的税收权。

到时候浙江九府的税官都是四大家族的人,浙江的藩库的银子都存在四大家族的银号里面,刘家军的士卒都从四大家族的银号里提军饷……他就是想打“关原”,也没那条件了!

不过刘进忠并不知道资本的厉害,他只觉得凭本事借的钱,不还也没关系。于是就点点头道:“行,本王就当一回债帅了!”

“债帅就债帅……”李中山笑道,“其实朝廷现在也欠了三大银号不少钱,还欠了扬州盐山、佛山铁商、闽粤海商不少银子。对了,三好兄,监国的朝廷现在欠了多少债了?”

“已经欠了几百万两了!”卢三好笑嘻嘻回答。

“什么?几百万……那么多?”

“那岂不是债台高筑了?”

刘进忠和朱舜水两个人都惊了!

“不多,不多,这才哪儿到哪儿?”卢三好道,“这次新军整编完成后,大将军府下面的新军怎么都要有十多万,光是换一换装,没个几百万就不行啊!

以后每个月光是这些新军的花销恐怕就得几十万两,一年至少七八百万!

这还是大军驻扎时候的花销,要出兵拿下江西,花销恐怕得加倍!

另外,安徽、江苏两省地方还得设置衙署,开设议政会,兴办学堂,清查土地,修缮水利……淮河、黄河、运河那边还得大治。

各种各样的开销加上去,就这几年吧,朝廷说不定就得欠下三千万巨债!”

三千万啊!

朱舜水和刘进忠都无语了。

朱三太子的财运怎么比他爹还差?他爹虽然是穷死的,但到死都是无债一身轻啊!他要是欠了江南那边士绅三千万,他就是想死都不行了!

欠人三千万你还想上吊?怎么可能让你吊?你吊了,别人手里的债票不变废纸了?

信不信江南士绅马上选出几个“国藩”、“宗棠”、“鸿章”,然后从广东采购了佛山造的洋枪洋炮,组织好团练兵,一块儿北上保卫债主?

“欠了这么多钱,要怎么还呢?”朱舜水连连摇头,看着就急啊!

刘进忠也是连声叹气:“先帝就是没钱,现在到了定王,怎么更穷了?”

“不急,不急,”李中山笑道,“还钱的事情不着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把《大明原法》敲定了,然后再依着原法推举出大将军……有了大将军,那大明的臣工们就能一块儿拥戴定王登基了!”

登基还债?

刘进忠问:“等定王登基了,是不是就可以还上债了?”

“那怎么可能?”卢三好笑道,“等皇上登基了,咱们用他的名义借钱就更容易了……要不然朱三太子借银子,听上去好像不靠谱。换成大明朝共和爷来借钱,是不是靠谱多了?”

“什么叫共和爷?”刘进忠不解。

“共和是年号!”李中山说,“取自西周国人暴动后的十四年共和行政,寓意为国人共和……北王,舜水先生,您二位觉得怎么样?”

刘进忠觉得不怎么样,都共和了,还债台高筑,这皇上能好吗?

不过政治的事情他不懂,于是就扭头看着朱舜水。

舜水先生正眯着眼睛在思考,想了一会儿,终于想通透了,连连点头道:“好,好……真是太好了!共和皇帝,债台高筑,江山永固啊!”

“债台高筑,江山还能永固?”刘进忠愣了又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