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大清狗官(第3/4页)

杨起隆、袁林静和王三顺他们三个掌柜的,一早就来了。这会儿听手下报告说王爷驾到,全都下了楼来迎接,看见福全就要下跪,正在办业务的“官白劳”们也都感觉到来了贵人——他们都知道瑞信堂背后那是裕王福全!所以这会儿都要给福全福大老板下跪……这买卖你看,主顾给店家下跪,真也没谁了。

不过福全不愿意和他们多纠缠,一个健步就窜上了楼梯,然后风风火火地就上了二楼。王忠孝、杨起隆、袁林静、王三顺、郭金宝他们也马上跟了上去,全都上了楼梯,然后就听见咣当关门的声音。

瑞信堂的二楼是账房,福全、王忠孝等人爬上去的时候,就听见一阵吧嗒吧嗒的拨动算盘珠子的声音。

福全问了一声:“还在算账呢?都过年了,也不歇一歇?”

“王爷,咱们放账的,年关之前是最忙的,况且咱又是新开张没多久,今年还是头一个年关,不得好好算算?”

回话的是杨起隆,现在瑞信堂一共有三个大掌柜,杨起隆、袁林静、王三顺,其中杨起隆最大。而且他也放老了高利贷,手底下养着一群算账的、收账的,经验丰富啊!

“王爷请。”

杨起隆一边回话,一边将裕王请进了一间宽敞的会客厅。

落座之后,裕王又问:“去年赚了多少?算好了吗?”

“王爷,决算还没出来。”杨起隆笑道,“不过去年咱们瑞信堂可没赚着什么钱,倒是收了二百四十多万两的储。”

二百四十多万两的储,其实就是二十四多万两的贿,只不过账面上是别人存在这里的!

王忠孝担心裕王不明白杨起隆的“没赚钱”是什么意思,赶紧跟着解释道:“王爷,那二百四十多万都是长期存银……而且银号都不用给利息,放出去一年赚个一成利,也能有二十四万利润。不过现在放出去的款子,明年才能收利息。所以今年就没赚着什么了。”

福全满意地点点头:“知道,知道……对了,咱们的银子都放给谁?收得回来吗?”

杨起隆笑道:“回王爷的话,目前咱们的银子大部分都放给在京铨选、拣选的官员和举人。不能保证都收回来,但是利钱重,还是利滚利,即便坏掉一点,打总账还是能赚的。”

杨起隆当然没说实话,瑞信堂现在的买卖何止能赚,简直就是赚嗨了!

他现在傍上了裕王,又是粘杆处的官,绝对的消息灵通人士,只给有机会选上的官放贷。而且利钱只是给候选官放贷所能得到的一部分收益,另外一部分收益是通过“派出家人”获得的。

所谓的“派出家人”,就是由债主派人跟着“官白劳”去上任(家人的名额也可以直接卖掉),然后接着“官白劳”的官威疯狂敛财!等惹出麻烦了,“家人”就来个人间蒸发,背锅的还是“官白劳”。

而这部分收益,就不用给福全报账了,就由王忠孝、观音保、杨起隆、袁林静、王三顺他们五个人分账!

“你之前不是说要放账给做漕运买卖的商人吗?”福全问,“现在怎么都放给当官的了?”

杨起隆早就在等这一问呢,当下就笑着道:“王爷有所不知,这跑漕运的商人,都是在东南进货,在北京发售的。办货的时候才需要借债,到了北京把货一卖,就该还钱了。所以要做漕运商人的生意,咱就要在扬州、苏州、杭州开设分号……在扬州、苏州、杭州放账,在北京收账。与此同时,还能开展汇兑业务,帮着商人和官员们把银子汇往东南或是汇回北京。”

“王爷,这可是好买卖!”王忠孝赶紧鼓动福全道:“东南本身就有钱,扬州有盐商,苏州、杭州自古就盛产丝绸,另外江南还有四大织造,每年的流水也是一大笔钱。如果盐商和四大织造能存一部分钱进瑞信堂,那可就不是二百多万,而是四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

袁林静是从扬州来的,他当然想来个衣锦还乡,也别在北京和杨起隆这条地头蛇拉扯,这会儿也笑着说:“王爷,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据我所知,东南商场上借钱的利钱很高,一年收息两成算是很低了。而咱们瑞信堂就算一成半也能赚不少!”

“是吗?这可挺好啊!”福全笑道,“王大头,你怎么看?”

“我吗?”王忠孝笑着说,“王爷,我听说吏部有不少两江的缺要往外放……要不您今儿就当一回贵人,从来瑞信堂借贷的官员中挑几个放去两江做候补知县,这样袁二哥到了东南,也好有人照顾。如果有漕商敢赖账不还,也能有人帮着讨要。”

王忠孝又道:“另外,瑞信堂开在东南的分号,也可以设成粘杆处东堂子衙门的分支,一边同四大织造一起为皇上当耳目,一边为王爷您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