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冲击(第2/3页)

没有卖关子,白川枫直接说出了自己考虑已久的决定。

“从明年开始,停止霓虹这里的所有产能扩张。”

“诶?”

他的话音刚落,在座的众人就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虽然日元升值,但霓虹的经济也一片大好啊。

很多企业都在扩产能,但白川枫现在竟然打算反其道而行。

“白川桑,虽然日元升值有压力,但是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太保守了。”

长谷川小心翼翼地试探了一句。

摆了摆手,白川枫解释起来这样做的原因。

“停止霓虹的产能扩张,并不是停止所有的产能扩张。

日元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因为这不是短期现象,它很可能是未来几年的常态。

短暂的日元升值可能威胁不到我们,但是持续的常态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承受。”

“白川桑您的意思是……?”众人眼中似有所悟。

“海外!”白川枫镇定的点点头。

“从明年开始霓虹这里所有工厂保持现有规模不变,同时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

我们需要把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慢慢外迁,以此来降低人工成本。”

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截至今年霓虹人的平均薪资已经达到了300~400万日元每年。

虽然一线工人可能稍低于这个值,但是也不差太多。

所以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对制造业的负担也越来越大。

而在未来几年因为泡沫经济的膨胀,人工成本还会大幅度的提升。

到那时巨量的员工人数,所需要支付的薪资成本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此将更不利于企业压缩成本,缓解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白川枫才决定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海外。

“优先外迁的工厂包括随身听、游戏机、高德玩具等,低技术难度的电子产品。

它们的原材料能在当地解决那最好,霓虹这里只输出关键性的零部件。

至于外迁的对象……”白川枫顿了顿,“华夏和宝岛为第一考虑对象。”

制造型企业外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那是本能。

同时一些原材料在当地解决,也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霓虹这里自己抓住核心技术即可。

这一点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工厂外迁的选址大家有些疑惑。

“白川桑,宝岛那里还好说。但是华夏……是不是有些太激进了?”

虽说霓虹和华夏正常邦交化已经十多年了,但是彼此毕竟属于不同的思想形态阵营。

尤其是冷战期间,这样做米国爸爸那里真的没有意见吗?

白川枫很是无所谓的笑了笑,“关于这一点诸位完全可以放心,别忘了华夏和米国现在都处于蜜月期呢。”

正是因为冷战另一方,阿苏的存在。华夏才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和阿美和谐共处。

这两方现在不仅处于蜜月期,甚至开展了很多军事技术上的合作研发。

没错,你能想象吗?在80年中代,华夏和米国在武器上可是有合作的。

著名的和平典范项目,囊括的范围非常广。

七爷、八爷的改进,多用途直升机研发,甚至快递项目都有。

这放在二十一世纪简直不敢想象,但在魔幻的80年代,它正在发生。

这些事报纸上都有报道,白川枫这么一说,众人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白川电器只是做一些电子消费品,又不是什么机密,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事。

更何况又不是没有先例,白川枫随口就能例举一大把。

“在华夏成立工厂,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松下、东芝、日立,它们在70年代就进入了华夏,我们白川电器已经够晚的了。”

知道松下在华夏东北建立的是什么工厂吗?电机厂!

真要论敏感度,这玩意可比白川电器的随身听、游戏机要敏感多了。

当初伟人来大阪的松下工厂参观,见到那一排排的现代化机器。

伟人握住松下幸之助的手感叹道,“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华夏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83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当即允诺:愿为华夏实现现代化提供协助。

于是第二年松下幸之助就应邀前往华夏考察,那时候华夏在霓虹甚至还没有大使馆。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松下在东北建立了后来的电机工厂。

此后东芝、日立等企业,也纷纷在70年代末进入华夏,开展合作。

所以这时候白川电器决定进入华夏,比起老牌企业已经晚了一步。

“华夏的人口太多了,其本身在未来就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庞大市场。

现在那里人工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低,非常有利于我们缩减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