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夺取头名解元!惊艳绝伦!(第3/5页)

于铮主考官,静静地阅卷。

他真的就非常非常认真了,每一份考卷都看得很久,翻来覆去地看。

第一遍看觉得平庸,那就第二遍再看,努力发现里面的亮点。如果没有亮点,那么就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看出来,还要静静思考,再看第三遍,觉得还是没有亮点,这才扔到箱子里面。

所以众多考官之中,被他扔到箱子里面的考卷反而是最少的。

因为他年纪大了,更加懂得读书不易,公平公正之下,更要有怜悯,不要觉得大权在手,就生杀予夺,绝对绝对不能轻易地断掉一个人的前途。

此时众多考官也看出来了,这位于铮大人真的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但是直接晋级的情形,他也很少,因为他毕竟水平极高,所以眼光也极高。

策问,尤其是长策问,最考验的是一个考生的能力,眼光,视野。

小聪明没有用的,一定要大智慧。

光有小聪明,就算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都没有用,一定要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终于,足足批阅了三十几份考卷之后,他才把第一份考卷扔进了篮子里面,进入了保送通道。

“好,好,好……”

“好文章,好文章……”忽然有一名考官,不断拍案道:“写得太好了,这文字,这论点,这心胸,这视野,锐利却不刻薄。”

“复古写得好,朋党论写得更好,最后这篇长策更是振聋发聩。”

然后这位同考官犹豫了片刻,这样的绝顶好文章,毫无疑问应该放入篮子里面,但是他只是一个同考官,中进士的时候也只是二甲中游而已。

同考官当然有权力把考卷放入篮子,进入保送通道,但是一般也都有默契的,绝对不使用这个权力。

一般来说,只有主副考官才会放心大胆地使用这个“保送”的权力。

这位同考官很想把这份考卷放入篮子里面保送举人,但是又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资格,所以不由得踌躇不前。

“只要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就放心大胆去做。”主考于铮大人道。

“是。”那位同主考直接把这份考卷郑重地放入篮子里面。

接下来,又进入了沉闷的阅卷之中。

几个小时后,第二场考试的第一轮阅卷结束了。

总共七百二十份考卷,扔在地上的箱子五百二十份,留在桌面上的一百九十份。

扔进篮子里面保送举人的,仅仅只有十份考卷。

十名同主考,只有一个人把考卷放进篮子里面。三名主副考官,每个人三份,一点都不破规矩。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前三名就一定从这十份考卷里面取了。

不过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扔在地上的这五百二十份考卷,交叉批阅一次,再给一次机会,万一遇到好的考卷,就重新捡回来,放回到桌面上。

不过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桌面上还有近二百份考卷了,还要淘汰掉一大半呢。

果然!

几个时辰过去了。

扔在地上这五百二十份考卷全部都交叉批阅过一次了,依旧维持原判,没有一份考卷能够复活的。

这才是正常的,甭管这些考官的人品如何,但水平是绝对有的,尤其是鉴赏水平,更是没有问题。

接下来,放在桌面上的这些190份考卷,要进入全交叉审阅了。

每一份考卷,起码要被五个以上考官阅读过。

尤其是主考,副主考,每个人都要审阅一遍。

因为最关键的时刻到了,这一百九十份考卷,还要淘汰掉一百份。

剩下的九十份基本上就能中举了。

可是第三天的诗赋考试还没有批阅啊?

诗赋在科考中的重要程度最低,所以宋朝科举甚至取消了诗赋。能否中举,最关键的就是策问。

至于诗赋,对于顶尖的那部分中举者比较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了,已经录取的那一百份考卷,如果再接下来的诗赋阅卷中表现的尤其差,那还是要被落黜的。

所以每一届乡试给沧浪行省的名额是一百个,但实际上没有一次满百个的,都是九十几个。

就是有的考生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考试都很出色,唯独诗赋太差了,所以被落第了。

……

又过了整整几个时辰!

终于,桌面上的一百九十份考卷审阅完毕了,其中一百份被扔掉了。

最终留下来九十分,加上在篮子里面保送的,总共一百份。

扣掉最后可能被落第的几个倒霉鬼,这一次乡试的中举者,都在这里了。

主考官道:“接下来,进入第三轮阅卷,诗赋阅卷。”

这是很轻松的工作了,只需要阅卷一百份,然后挑选其中写得太差的,落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