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节 南国(第2/5页)

“牧公,奏折你先搁朕这吧,朕会抓紧找户部商议,看看哪里还能凑出这笔钱。”仁兴帝叹气道:“征灭西蜀,讨伐张逆,全靠三军将士奋勇作战。但将士们太奋勇了,朕也吃不消啊——哈哈!”

仁兴帝自己打了个哈哈,笑了起来,但侍立的两位大臣都没有笑,而是很严肃地看着他,兵部尚书方岩正待说话,仁兴帝赶紧打断他:“知道了,牧公,兵者国之大事,将士为国浴血,这不是该开玩笑的事,是朕失言了。

卿家所奏,朕知道了,近日将会有答复的。”

“陛下明鉴。武夫力战于野,为国浴血,陛下身为人主,确实不宜轻佻此事。老臣所奏,还望陛下能早日解决,以免有伤军心士气——诸事奏毕,陛下倘无其他事吩咐,老臣便告退了。”

“牧公好走——那边,来人,搞张轿子,送牧公出宫。”

方岩退下了,随着他的离去,在场君臣都松了口气,这个前朝重臣元老的气场实在太强大,有他在,大家连话都不敢随便开口,不然说错一句话,被这老家伙抓住了劈头劈脑训一顿,那也实在没意思得很。

望着方岩的背影,仁兴帝笑:“牧公老而弥坚,气势不减当年镇守荆襄之时啊。难怪当年北军望之生畏,闻坐地虎之名而丧胆。今日,朕算是领教了。”

“陛下敬贤爱老,此乃美德。但以微臣拙见,却也不能太宽纵了那些老臣了。陛下不好美色,不贪奢糜,宵衣旰食操持国政,宫用简朴,贤君之名,天下闻之。现在不过是在勤政之余,泛舟垂钓一番罢了,方某却倚老卖老,口出无状,竟把陛下跟那亡国败君并论——倘若不是陛下宽宏,依着微臣,方某人一个大不敬罪是跑不掉的。”

“哎,远志,休得胡言。牧公是先帝留给朕的重臣元老,朕理应敬之。何况,国有诤臣,其国不亡,这点胸怀雅量,朕还是有的——你匆匆过来,该是北府那边有事吧?”

萧何我躬身:“陛下明鉴,有几个消息要跟陛下您禀报的。”

“你说吧,朕听着。”

“是。第一件事,朴立英已经明确拒绝我朝招降。他宣称忠于北魏,身为大魏贵族,宁死不降吾大唐——微臣无能,有负陛下重托,请陛下恕罪。”

听到这消息,李功伟并没有显得失望,他淡淡道:“朴立英本身是鲜卑贵族,又得皇室信任,他不肯归降吾朝,这并不稀奇。但北府可查探清楚了吗?现在鲜卑慕容与鲜卑拓跋内讧,两家之中,朴立英是倾向哪边的呢?”

萧和犹豫了下:“陛下,朴立英为人谨慎,对于北魏的内战,他一直没有表明态度。但根据我们在江淮镇中一些内线的报告,微臣揣测,朴立英本人该是倾向拓跋家那边的。”

李功伟点头,他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没有做声。

萧何我做出的判断,与他是相同的。提拔重用朴立英的是北魏的景穆帝,但景穆帝被慕容家所弑,所以,从报恩的个人感情上来说,朴立英本人该是倾向拓跋家的。倘若要出兵助战的话,他应该会帮助拓跋雄。

只是,朴立英顾及大局,他知道,倘若连江淮镇也挥兵北上参与到这场内战中的话,那大魏的国门就对着南唐敞开无阻了。而且,在先前的战事中,拓跋雄的边军一直是占据上风的,是以朴立英也没必要参战,只需观望等待就好。

“但现在,慕容家已经是占据了上风,形势已经跟当初大不一样,朴立英还会继续观望下去,眼睁睁地看着拓跋家最后的余脉覆没吗?”

萧何我没有答话,他知道,这并不是仁兴帝在向他问话,而只是仁兴帝在自言自语罢了。过了一阵,却见年青的皇帝霍然起身,朗声道:“北府要想办法,想办法促成朴立英北上助战——只要江淮镇北上,我军正面就毫无阻碍了。”

“遵命,陛下。微臣会竭力而为。”萧何我躬身答道,他说:“但这件事,怕是不易达成。朴立英是北虏的宿将,身经百战,意志坚定。我们的人要说动他,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远志,朕来帮你出个主意:要说服朴立英的,我们怕是办不到;但我们可以诱导他。譬如,你们北府派人去洛京放出点风声来,就说慕容家有意在击败拓跋雄之后召朴立英回朝,然后夺他兵权处死他,等这风声传入朴立英耳中,他自然就会心中不安,这时候我们再想办法离间他与慕容家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危机已迫在眉睫,感觉慕容家在击败拓跋雄之后会对他立即下手——这只是有个思路而已,具体如何着手,你们北府是行家,应该比朕厉害。”

听到仁兴帝的指点,萧何我松了口气:不管陛下这主意靠不靠谱,但起码有了个可行的计划。自己只要照着这计划执行了,对陛下也算有了交代,至于朴立英会不会上当,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