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第七章 道门密武玄阳经(第2/3页)

他抛却俗务专心导气归元,整日以无骨柔拳心法调动内息修练大小周天搬运,数日下来颇有成效,真元充盈得使太阳穴隆起。头顶百会隐隐有聚气征兆,他八脉已被李清儿银针打通,只剩顶门这一项功夫便可气足开关,修成先天气功。

这些武学上的宝藏和领悟并没让老孟欣喜若狂,绝顶高手看的多了,自己这两下子越发觉得不足。

孰不知他所识的都是些顶尖人物。老瑶云敖和胶州张帆都是一方之雄,解缙的华山落雁剑,卢家那位可称剑神的卢九渊,都是傲视武林的太高手。

习练内功是为了培元固本,加上平日以刀法和拳术熬练筋骨,让他武功大进,但还不足抵御天王智无发出的夜叉真力。

好在当日智无足以断指激发的血箭,若是掌指直接印上,世间就没有他老孟这号人物了。

饶是这般,这内伤也需要三月有余才能完全治好,这还是王河一点点抽丝剥茧的成果。是以云骑尉孟大人对王河也得客气三分,再加上两人都已熟稔,老孟是好结交的人,便对王河改称王先生。

“炁火炼真丹,若有道家高人以内丹法相授。依照修行来炼化金夜叉力,三日便可竟功,更能让你真气凝实,大有好处!”王河沉吟着说出了治伤的捷径,“这气化真炁的起手心诀,某家倒是略知,可以传授孟校尉!”

孟义山不由露出一丝向往,回想着当日武当青松的道门内功,绵密悠长,现在仍觉厉害。口里询问道:“可是一门内功?”

王河点头道:“也算是,内功分两种,后天气、先天炁。修道之士入手法门便是将内气转化成更为凝练的先天真炁,更进一步便可上窥九转金丹大道,可惜武林中鲜有人及。”他出身宫廷,没少接触皇帝请来的道门高人,对此类修炼颇为熟悉。

老孟让他说愣了,不住点头,心想这王太监真够义气。王河又耐心给他讲解了先后天炼气的区别。

原来这内功修行,除了武者之外,道家别有一番阐释,可用法门将丹田一处真气凝实数倍。经年苦修若达到气结成丹的地步,发出一掌足有裂石崩云之威。

王太监也是闲久了无事,有教无类的传授起山贼怎样学道。

可怜老孟鸭子听雷一样品味着王河口授的几句口诀,遇到碍难处百思不解,与自身的柔拳心法相印证,格格不入,又反过来折腾王太监为他讲解。

两人一个上午都花在这上头了。

王河正给他讲着什么叫“坎离相交,带枢合魄”。孟义山越听越是耳熟,一拍脑门,说道:“险些忘了,老孟有个过命朋友,送我一本武当内功,这个……‘玄阳真解’,王先生可听过吗?”

他把那本请教过云敖也不得其所的“玄阳经”想起来了。

“张三丰所写的玄阳经!?”王河惊诧的问。

见老孟一副不知所以的样子,他冷笑着说道:“那书里包藏了不少武学心得和玄门炼气术的口诀。我曾向武当这代的太常卿逸尘多次索取,他都吝于一现,武当道士珍若拱璧。你那朋友真是慷慨,这种秘笈都与你分享!”话里分明不信。

孟义山打了个哈哈,讪讪笑道:“嘿,过命朋友……”犹豫了一阵,他下决心道:“先生随我来!”

领着王河回到自己住的屋子,从换洗衣物旁找出个锦缎包裹的书囊,抽出里面放的一本书来,正是他杀死青溪后得到的玄阳经。

王河疑惑着接过,见张三丰的原文不过几页而已,更多的是武当历代长老的注解,足有二十余人批注过这本武学经典。

这些玄门弟子见解各有不同,简直南辕北辙。文词比原文玄怪不说,更促狭的充满字谜,十句有九句是废话和故作神秘,王太监对之嗤之以鼻,差点怀疑此书是假的。

张三丰的原文却引起了他的兴趣,目不转瞬的开始阅读。

老孟见状想说话,被王河摆手制止。过了足有盏茶功夫他才从书中回过神来,深吸了一口气,将书页合上,叹道:“三丰祖师武学素养如此精深,振聋发聩!王某自认对武道颇有心得,有不少自创出新之处,哪知所学大半此书均有论及,精辟入微之处胜我何止一筹。”

王河为之感慨万分,又寻思了半晌,面有喜色的笑道:“好在人力有时而穷,不能包罗万象,我自身武功跟之对比倒也有些强盛之处,不至输的太惨,两相印证更有进境。”

孟义山已是心痒难挠,催促着说道:“快把这书讲给我听听!我看王先生比张三丰要强的。”他为了吹捧王河是张嘴说胡话。

王太监身处逆境,孤寂已久,明知如此也是心中喜悦,索性成全孟校尉的好武之心。

他取来纸笔将那一册玄阳经另行誊录了一本,再依句将原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