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2/3页)

看见了凤常的暗示,吴子昂略一犹豫,正想开口说话,却冷不防大前方闪出一人,向秦皇低首禀道:“臣张仲叔有本要奏!”

来了!韦若玄一见左相出列进言,便知今日的好戏上演了!

“哦?不知左相所奏何事?”武威目光转向出列的左相张仲叔,淡淡地问道。

“回圣上,吴大将军之忠义,天下皆知!因此对于其异姓封王,臣等无不心服口服!不过……”说到这里,张仲叔语调一转,回头望了吴子昂一眼继续道:“对于子承父职这一项,微臣觉得有悖于国法,还请圣上三思!”

“左相觉得何处与国法相悖!?”武威眉头一皱,反问道。

“我大秦开国以来,于太祖晚年增设威武大将军一职,统领全国兵马,自此以后,虽增设扬威,镇远两大将军分执西,北两方兵马,但威武大将军仍是重兵在握,实为三大将军之首。虽然自太祖之始,威武大将军一职便由吴家担任,但并非说明此职世袭,完全是由于吴家英才倍出,以其杰出功勋方使得百官心服!”左相张仲叔侧身斜睨吴子昂,口中侃侃而谈:“而如今吴子昂虽是已逝威武大将军之子,但寸功未建,声望亦无,以其平庸之身安能当得我大秦要职?圣上若因心存愧疚而勉强封赏,岂不让天下仕子寒心,殿上百官亦无法心服!”

见左相张仲叔出言反对,凤常,田光两人心中不由一紧,暗道事情要糟!

果然,随着张仲叔的出列,又有三位大臣相继站了出来附和道:“臣等觉得左相大人言之有理,还请圣上三思!”

事实上,张仲叔所言确是十分有理,以吴子昂这等毫无名气,又无功绩的豪门子弟,凭着父辈的光环,充其量也就是封个四品官以示安恤之意,威武大将军一职主掌大秦最为精锐之师,岂是任谁都能担任的?

“凤卿可有何高见!”武威对于以张仲叔为首的大臣所置反对之词暂且不理,转眼向凤常望来。

凤常心中一安,心知皇上这是让他出言陈词,以作反驳,由此可见,皇上册封一事,主意已定。

想毕,当下恭声回道:“回皇上,左相所言确有些许道理,但微臣却不能完全苟同!诚然,正如左相所说,威武大将军一职乃我大秦要职,非战功显赫者不能担任,但容我反问一句,如果不让吴子昂子承父职,满朝文武,又有何人能俱备吴大将军之德行补替这威武大将军之位!?”说罢,凤常目光望向群臣,沉声问道。

张仲叔闻言一怔,凤常这句话倒真把他问住了,吴天耀一死,确实没有哪位将军有资历能进补威武大将军的空缺!扬威大将军宫严已是大将军身份,不在人选之列。老将军赵启这次是临时启用,除此之外,再无合适人选了。

“凤上将军说的不错!”田光闻言亦迈步出列,目光望着张仲叔与其余三位大臣,脸上露出不屑之意,口中冷冷地道:“实话实说,大殿之上除了子昂之外,谁若敢说自己胜任这威武大将军之位,老田我第一个站出来扇他的耳光!”

听两位上将军出言表态,其他大臣不由面面相觑,很明显,两位上将军代表军方是站在吴子昂一方说话的。

吴子昂立于朝堂之上,眼观鼻,鼻观心,犹如老僧坐定般面无表情。他深知,此时非是他开口说话之机,保持缄默才是正道。

“就算无人胜任,也不能随意迁就!微臣的意思是‘宁缺勿滥’!”张仲叔一怔之后,立刻出言反驳道。

“那请问左相大人,空闲威武大将军一职,那南部二十余万兵马该如何安置?”凤常闻言不由冷笑一声问道。

“圣上可遣两位上将军代为执掌!”张仲叔脑中一转,口中提议道。

“多谢左相大人的美意!眼下吴大将军去世未久,我与田上将军实是没有把握安抚平阳十余万精锐铁骑的军心!”凤常冷冷说道:“如果真按左相所言,那么我敢预料后果就是,赵启老将军将再次率新征集的十七万大军南征,施用武力收复平阳?”

听闻凤常所言,满朝大臣不由现出恍然大悟之色,这两位上将军全力赞成吴子昂子承父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安抚平阳城内十余万精锐铁骑。不管是虚职也好,实权也罢,也不管吴子昂本人是否平庸,眼下只有让吴子昂登上这大将军之位,才能使得南军军心稳定,而不致于生出祸端!

如此看来,这武威大将军一职由吴子昂担任,倒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左相张仲叔闻言面色不由一变,对方以‘安抚军心’为理由进行反驳,确是极其高明,尤其凤,田两人皆是自平阳归来,对于平阳局势,没有人再比他们更清楚,因此两人所言也就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