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十九章 遇难不复相提携(第4/7页)

“一代宗师,就只落得会篡削的境地吗……”

朱熹喃喃道,重新把身子伏下去,在阴影里看不出表情。

不知何时,四个黑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祠堂四周的山墙上,都是头戴斗笠、一袭青衫,在夜空中矗立不动,说不出地诡异。站在祠堂空地正中的韦时晴正忙着勘定方位,突然心生警觉,抬头一看,一声大喝:“诸葛家的,你们来做什么?!”

没人回答。

四支笔灵“呼”地从四人头顶冲天而起,霎时将整个祠堂笼罩其中。

祠堂空地中的三名韦家子弟均是面色大变。这四支笔灵出现得极其突兀,事先全无警兆,显然是早有蓄谋。不待他们有什么反应,另外又有六个人影跃入空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颀长身子,面色乌青。

“诸葛家的散卓笔童!”

韦时晴反应最快,他双手一展,振声怒喝。凌云笔应声而出,平地掀起一阵剧烈的风暴,祠堂外一时间飞沙走石,让人几乎目不视物。那几个笔童被这大风吹得摇摆不定,韦时晴喝道:“才臣,上!”

那名叫韦才臣的笔冢吏迎风一晃,手中便平白多了一杆白棍。这棍子极直极长,浑身纯白,不见有一丝瑕疵与节疤在上面,精悍无比。韦才臣双手握住棍子,虎目圆睁,用的居然是本朝最为流行的太祖棍法。有一个笔童本来就被大风吹得站立不稳,又突然被商洛棍扫中双腿,发出“噼啪”的竹子爆裂的声音,腿部寸断,立时跌倒在地。

“好一支商洛笔!”陆游不由赞道。

这支商洛笔的笔主,乃是宋初名士王禹偁。他开宋代诗文改革之先河,以文风耿直精练著称,被苏轼赞为“雄文直道”,所以临终前也被炼成了笔灵。只可惜与历代高人相比,王禹偁才学有限,所炼的商洛笔仅取其宁折不弯,化成一杆可长可短的直棍,成了笔灵中少有的近战武器。

只见那商洛棍在大风之中舞成一团,棍法精熟凌厉,剩下的五个笔童只能勉强与之周旋,很快又有一个被一棍扫倒。

墙头东北角的黑影一声冷笑:“原来是凌云笔和商洛笔,看来韦家今天就来了你们几个。”

韦时晴面色一僵,这六个笔童,原来只是敌人用来试探虚实的。韦家与诸葛家这么多年争斗,对彼此之间的笔灵都了如指掌,谁能先判断出虚实,谁就占有战术上的优势。如今己方两支笔已经暴露身份,而对方仍旧实力不明,这仗便有些难打了。

韦时晴毕竟是老江湖,他舔舔嘴唇,鼓动着劲风在祠堂附近急速转动。那四个人显然对他的凌云笔十分忌惮,一直不敢跳入空地,这是一个机会。他知道笔童这东西,与控制者一定会有灵丝相连,双眼一扫,便发觉那几个笔童的灵丝都与东北角的黑影牵连——这黑影显然是控制这六个笔童的人。

“只要把他打倒,敌人就没有优势了!”韦时晴暗想,眉头一竖,低声喝道:“韦才臣,东北!”说完一道凌厉至极的烈风扫过墙头。韦才臣二话不说,用商洛棍一撑地面,借着风势整个人朝着东北墙头跃去。

仿佛早已算准了他们的反应,四支悬在半空的诸葛家笔灵开始了移动。韦才臣冲上墙头,运足力气,当头用力一砸,那黑影居然碎成无数水珠,消失无踪。

“是幻影!”

这一击落空,韦才臣空中无处借力,复又跳回空地上来。他甫一落地,发觉脚踏到的那一块青石板变得稀软如粥,仿佛化作一片石液,双腿如陷泥泞。韦才臣大吃一惊,想要把腿从青石中拔出来,石板却陡然恢复了坚硬,硬生生把他裹在石中,动弹不得。

“大伯!”

韦时晴不待韦才臣求救,双手已然出招。风势变刮为旋,凝聚成两道急速旋转的锥形小旋风,朝着石板缝隙死命钻去,想把整个石板撬开。

这时候,两把几乎透明不可见的小锁悄无声息地从背后贴近了他,它们的移动很慢,却不带任何波动。韦时晴一心想把韦才臣弄出来,同时还要分散精力去控制风势,没有余裕的精力去观察四周。

当韦时晴觉察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晚了,那两把小锁倏然一闪,已经锁到了他的两处神经。一股剧烈的疼痛袭上脑海,让他忍不住惨叫一声,神识大乱,原本凌厉的风云登时衰减。几个一直被风力压制的笔童获得解放,一齐朝着韦才臣冲去。韦才臣两条腿动弹不得,只能靠商洛棍勉强抵挡,但终究寡不敌众,被打倒也只是时间问题。

“居然是麟角笔啊!”

陆游眉头一扬,看来这一次韦家和诸葛家都出动了好手。不过诸葛家明显更加训练有素,这四位笔冢吏配合默契,进退得宜,一笔负责控制笔童攻击,一笔制造幻影掩护,一笔化石为泥牵制,一笔制造痛觉,各个击破。整个攻击手段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陆游精研笔阵,一眼就看出这四人阵势的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