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2/2页)

“渡河?”景王赵湍迟疑的问道。

他之前却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钱尚端乃是士臣出身,在地方历练过十数年,颇有阅历,但不熟悉军政;邓珪十数年都是到各地担任巡检使这样的低级武职,还没有机会形成战略性的视野,张辛就更加不如。杨祁业乃杨麟之子,才二十出头,其他守陵军诸将都是刚从底层提拔上来的。

有谁能跟景王赵湍讨论这些问题?

“渡河?渡河做什么?”钱尚端也惊讶问道。

“衔尾追击北撤的敌军,策应坚守太原等地的守军,趁敌军北撤,沿途收复失陷的城寨,这便能令朝中没有借口强召殿下返归汴梁,而天下尚有抗争意志之将臣士卒,也必将争先效力殿下帐前!”

在徐怀看来,景王赵湍留在巩县是没有前途跟出路的。

天宣帝一次、二次传诏归京,景王赵湍都可以找借口拖延,但在虏兵北撤之后,巩县到汴梁快马加鞭,最快一天能跑一个来回,天宣帝接二连三派使者过来传诏,景王赵湍一再抗旨,天宣帝会与景王恤于父子之情,没有其他想法?

倘若天宣帝下旨给周鹤、苗彦雄、郑怀忠等人,令他们强行收缴守陵军的兵权,软禁景王押往汴梁,他们要如何应对?

这是他们留在巩县应对不了的。

即便是主战派将臣,也会觉得在虏兵北撤之后,景王赵湍继续赖在巩县不走没有道理。

只有渡河,追着北撤虏兵的尾巴北上,一路衔尾袭扰,一路收复失陷的城寨,这才算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正当名义。

朝中主战派将臣受此激励,也才能光明正大的劝阻天宣帝召回景王。

更不要说河东、河北尚有大量的城寨还在坚守,景王唯有率军北上,才能招揽其中被残酷战火选择出来的精锐力量。

“贼兵如此强盛,守陵军这点人马,如何衔尾追击?”钱尚端不难想象渡河北上的好处,但问题是想不想,跟能不能做,完全是两码事。

此时在巩县、偃师、孟津,苗彦雄、郑怀忠等人虽说消极应战,但十数万西军健锐还是吸引住西线虏兵主力的注意力,守陵军无惧后路,依托嵩山北坡的有利地形游击袭扰敌军,勉强算是打得有声有色。

倘若孤军渡河北上,这些有利条件将不复存在,还要面对优势、机动能力更强的虏兵,自保都是问题,还想衔尾追击敌军?

“赤扈人东路军主力渡过黄河后,必然还将从孟州、卫州往东,退回到河北北部,吞食、消化河北北部的城池,更有可能会退到燕蓟地区休整,真正从轵关陉、太行陉穿过太行山北撤,与赤扈人西路军主力会合的,主要是曹师雄、萧干、岳海楼等降附军及小部分虏骑——这些兵马未必会尽数北撤,但其战斗力并不足畏,而我们也非是要与其主力决战,或妄图将他们截留下来,更多是衔尾袭扰,问题不会太大!”徐怀说道,“倘若决意渡河,就要快,至少在朝廷有新的旨意过来之前,周鹤、苗彦雄等人不会强硬阻拦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