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他回来了(第2/3页)

“近年稍复,尚有数千株。”阶州刺史回道:“然此物以往只能入药,用处不大,故百姓不愿栽种。仅存的齐墩树,几成野林。”

“好好拾掇一下,多多种植。”邵树德说道:“朕思量许久,令内务府将香皂工坊设在阶州,这可是你们的一大财源,把稳了、握紧了,不要不当回事。”

阶州官吏纷纷应是。

邵树德本欲再多说两句,想了想后,又闭上了嘴巴。

在唐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型”中,基本是粮食加经济作物两种模式。

占比最大的自然是农田(永业田)、桑园(宅园)了。

如果种不了桑,那就改为果树。比如大西北一带,果子的产量就非常高,当年马璘家的杏子、李子就闻名整个长安。

果树之外,还有普通的树木,比如榆树。设在宝鸡的四轮马车工坊,就专门从农人的宅园里收购成材。

油橄榄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内务府将工坊设在阶州,必然能带动本地百姓多种橄榄树,甚至还能衍生出榨油这一产业。

他们收购橄榄油后,再制作香皂,销售到主要城市中去,赚取利润。

说白了,这是一种把富裕地区的资金往老少边穷地区转移的方式,也是邵树德平衡各地经济差异的重要手段。

或许,另外一个时空的河陇地区自唐亡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处于前线,比如沦陷敌手,比如惨遭杀戮等等,最终一蹶不振,人烟稀少,百姓穷困潦倒。

但这个时空不会。

这是邵树德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属于逆天改命。百姓们或许不知道这些,但穿越者知道,他心里很满足,这就够了。

茶很快煮好了,每个人都分到了一碗,甚至连铁哥、延孙二人都没有落下。

喝完之后,邵树德闭上眼睛回味了一番。

不算太惊艳,但绝对称得上中等品质,这就有销路了。

“三十年过去,灵州产茶日渐稀少,几乎快断绝了。”邵树德感慨道:“关内、关北、陇右、河西四道,也就寥寥几处产茶了。汉中、武都,可能还有个华州,不过这里的产量也在下降。天气变冷,难矣。”

当然,或许北方大部分地区本就不适合产茶,无需强求,没必要。

五代气温下降之后,到北宋回升了一些,但也没见这些茶恢复,甚至河南、河北茶都不行了,可能更多的是被市场竞争垮的吧——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气温从来没恢复到唐代的程度,因为他们的播种、收获期比唐代整整晚一个月,但五代的小冰河期并不是最冷的,康熙末、雍正初才是最低点,第二冷的低点是晚清,第三冷是明末。

“朕是希望看到秦、渭、岷、洮、阶、成、叠、宕诸州起来的,因为你们直面吐蕃一线。你们发展得好了,朕在吐蕃那边才能发力。”说到这里,邵树德看了一眼延孙。

延孙心下狂喜,但他按捺住了,稳稳地坐在那里,面无表情。

这些时日,妻子一点不给他颜色,甚至满是厌恶。谈起圣人之时,才会有几句话讲。

延孙心中酸涩,但他知道自己没办法。

他需要大夏圣人的支持,不然很难成事。另外,他确实也需要一个子嗣,哪怕找别的男人借种。

如今好像一切都要得到补偿了,他兴奋地想要仰天长啸。

铁哥则不着痕迹地瞄了弟弟一眼,心中充满忧虑。

为免圣人误会,他现在都是单独住一个帐篷,但牺牲这么大,圣人竟然还是要选择三弟么?

他看得出来,蔡邦氏与弟弟的关系私下里已经完全破裂。还好,自家妻子的心还在他这边,毕竟他们成婚已经八年,有两个孩子。

圣人什么时候送我回去呢?不想要吐蕃了吗?不想在舆图上再添一大块土地了吗?哪怕只是名义上的。

没有人给他答案。

十月十八,大军东行,往秦州而去。

诸州官员皆随驾送行。甚至于,很多百姓也自发地跟了过来,在驿道远处欢呼。

被“苦”了整整三年,他们还记得圣人给的好处。

铁哥看了十分嫉妒。

这般政通人和,夏国的兴盛看样子可以持续好几代人啊。他即便回去了,还能够摆脱夏国的控制吗?

邵树德看了也有些感动,于是他唤来了银鞍直指挥使种彦友,令其将大军吃剩下的粮食、肉脯、干酪、水酒用马车拉过去,分发给沿途遇到的百姓。

再看谁穿着破旧的,一人赏赐一匹毛布。

种彦友立刻行动了起来。

武夫办事,雷厉风行,当场就开始分发粮食、布匹。

一时间,驿道两侧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邵树德兴之所至,策马冲上高坡,遥遥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