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留下注言给你想(第3/4页)

苏景眯着眼睛,使劲辨认真着前辈在第八境上的注言。

前辈字迹不再俊秀,笔法大开大阖,显示心中喜悦:

羽花移植凡间,得活,天光绽放入夜结苞,日日如此往复不休。心甚喜,观花有所悟,忽见劫云至,更喜!羽花可入凡间,却不能重栽回体内。试过几次,徒劳作罢。无妨、来日采补真火元再重结一花便是。因花悟道、得之我幸。

把真修而结的羽花儿种入大天地竟还活了,不得不说造化神奇。且那位前辈还因“移花”领悟天道,这一段因本心而生、又落于自身的机缘,若传扬出来,当能算得修行道上的一段佳话了。

但这位前辈具体领悟了什么天道,未在帛绢上写明。不写就不写吧,天机不可泄露。当着一面镜子把自己的悟道告知天下的,从古到今也不过苏景这一个狂妄小子。

苏景又复微笑起来,虽素未谋面、相隔不知多少年头,但凭一道帛绢、几行注言,金乌弟子心神相连于冥冥。苏景依着帛绢修行得同时,总能清晰看到前辈留下的脚印,不知不觉里心中感觉早都变得亲切起来,见前辈有了机缘、有了突破,苏景如见朋友得意,开心得很。

可很快苏景又想起一件事,脸上的笑容散去了。移花以悟道,但移花也影响了他的宝瓶身境,需得再采真火元来弥补。而大圣识海中,苏景得到了这位前辈的“剑刹天乌”,那座被炼化成火行锐剑的黑狱。

大圣识海中的宝物从何处来?九上天巧玲珑界,以九根乾坤线接连世界九处至行灵妙地,所有陨落于那九处灵妙地的修家宝物,都会被乾坤线引入大圣识海……往事已矣,许多真相无法追究,“为补花去灵妙地采元气却遭不测”的想法究竟是对是错如今无从求证了。

苏景摇了摇头,收回心思又去仔细辨认师父的注言,第一行:

公道!自修行之初便行于此、证于此。结宝瓶后水到渠成,劫云至破无量,公道即为天道。

中规中矩的一句话,没什么可供琢磨的,但接下来的注言却让苏景着实一愣。第二行:

破无量十甲子,再添赘言,天道公道,我道公道,那时以为相扣相合全无错处,然,今存惑,不解,想许久懒再想。笑三声、去他娘,留下注言给你想。

相隔六百年,师尊又有所悟,于帛绢上再添了一笔,将自己的疑惑留给后人。

看过师尊注言,苏景开始折叠帛绢,一边思索着师父之惑一边收起自己的宝贝功法,忽然苏景眉头微一皱,下一刻舒展开来,但人却一动不动了。

手上帛绢,正叠着一半。

离山前苏景不动,黑石洞天内为戚东来、卿眉老祖等人疗伤的苏景不动,远处礁石上始终在看太阳花的苏景更是不作稍动……十段心神尽入静,所有心思尽归于一处。

不听素手挥动,悄然为苏景布下一道绝音法禁,于他身周三十丈方圆内寂静入极。明知现在苏景摒弃外物不会受嘈杂影响,但不听还是要“多此一举”。

盏茶功夫过后,一层层炫光自苏景身上流转开来,很快光芒散去,人如玉、结端坐像,炽烨宝瓶真身显现。绝非可以卖弄,而是人在寂静思中真元自然流转,阳火修为的本能反应。

苏景化身玉相,更入神。

几位离山首脑对望一眼,微微笑,会如此说明苏景身随心、修入神,正做全力参悟,大好事情。微笑同时几个人低声商议了几句,林清畔站起身来,不用旁人搀扶、以剑做拐一瘸一瘸地走进不听为苏景所布绝音域,在他对面坐了下来。

一个深深呼吸过后,林清畔开口,声音平缓:“修元也好悟道也罢,修行事情总归是:起于性而落于命,承于命再返于性。务求清晰清澈,简简单单,越是简单就越见璞真。”

“嗯?”苏景应一声,但只这轻轻一声,全无其他动作。

苏景此刻入定却无定,外面再如何吵闹、哪怕天塌地陷,若与他正参悟事情无关他也听不到丝毫动静,但若与自己参悟有关,即便游丝之声亦可入耳。

定亦无定,只看你只言说能否直入我心。

入心,则有本能作答。何谓本能?不经脑筋思索、不经智慧审辨,口中言便为本心意,字字纯真。

林清畔继续道:“若不曾修行,你的凡间志向是为惩恶扬善一小捕;修行路上,你一度主掌离山刑堂,以离山规矩责罚犯错弟子;下得幽冥,你再做一品大判。以阴司铁律审断游魂轮回,这才悟出了‘现世报’,这一‘道’成于本心且身体力行,很好。你破悟,劫数至,上上欢喜,又何必动摇?”

苏景的声音平静单调,既无抑扬顿挫也没有语气转折,听上去好像不入流的僵尸说话:“愿以我修奉我道,善恶有报现世报,身死道消无悔。对‘现世报’我未动摇,但对天道此悟我有惑。我本以为是我心思浅薄。可师尊智慧精彩,亦有惑。师尊之惑,与我之惑,或为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