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IMF的前世今生(第4/5页)

在低利率刺激下,美国经济一片繁荣。

1928年12月4日,美国第30届总统柯立芝发表了其任上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他对国会议员说:美国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令人鼓舞的繁荣时代。

尽管柯立芝的乐观受到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的批评,但客观地说,1924年到1929年的5年,美国经济确实在突飞猛进。

1924年,美国人拥有一台收音机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儿,但到了1929年,美国已有1000多万个家庭至少拥有一台收音机。

这期间,美国发明了消费信贷,随之汽车年产量从1924年的290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530多万辆;这期间,美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8%,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从608亿美元增加到了680亿美元,而人均GNP增长了25%。

当然,同时可以看到华尔街股价指数,25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从1924年5月底的106点,上涨到了1929年10月21日的378点。

1928年下半年,白宫已经注意到股票市场与信贷市场相互推动的疯狂投机,但因为对英、法、德的承诺,美联储不敢轻易放弃低利率政策。

1929年2月7日,正当美国还在考虑是否通过加息抑制市场投机之际,英国先动手了。这日,在美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英国央行单方面将银行贴现利率从4.5%提高到了5.5%。

此举骤然改变了资本流向,大量投资人开始用美元兑换黄金,然后汇往伦敦;此举瞬间导致市场美元流动性收缩,于是,华尔街股市受不了了。

1929年2月14日,美联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否该把再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借以阻止黄金储备急剧下降,但会议无果而终。原因是与会者认为,加息会打压股市,打压国内制造业。

1929年3月26日下午,当华尔街短期拆借利率攀升到空前的20%、美国金融市场发生严重资金短缺之时,英国央行行长诺曼再次出现在美国,不过,这次他是来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立即加息。

8月9日,当纽约联储把再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之时,华尔街股市开始走向崩盘。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而英国财长丘吉尔正巧站在纽交所的看台上,他目睹了当天发生的一切,并犹如黄鼠狼般对它叼在嘴里的山鸡叹息道:“上帝啊,真是可怜的美国人。”

丘吉尔在纽交所的画面确有其事,至于叹息是南易看过资料后脑补的,不过也不是他一拍脑门随意想出来的。

两年之间,英国迫使美国减息,吹胀美国经济泡沫,然后再迫使美国加息刺破美国经济泡沫,这很可能是英国为了维系自身地位而刻意打压美国的手段。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实的,南易的脑补也算是言之有物。

美国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确抑制了美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按照道威斯计划,德国的战争赔款变成了185亿帝国马克的短期外债,而美国发生大萧条,也导致英美银行大力从德国撤回资金,迫使德国再次走上摆烂的钢丝绳。

道威斯计划虽然是颗毒丸,德国的债务是越还越多,可是债务这个东西是很玄幻的,有的人没有一分钱债务,但却穷得没钱吃饭,愁得每天掉头发;有的人背着数千亿债务,但对他的生活没有一丝影响,该吃吃,该喝喝,那叫一个安逸。

德国原先是后者,国家虽然背着巨债,但人民的生活还能凑合过下去,也没有饿肚子的担忧。本来继续安淡走下去,或许就没有二战的发生,不过形势的崩溃未必是从内部开始,也可能从外部而来。

一战后,《凡尔赛协议》以极其苛刻的条件肢解了奥匈帝国,切断奥地利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之间最有价值的经济循环链“资源供给”,以致奥地利工业从此废墟一片,再也没能恢复起来。

但是,偿还战争赔款却是少不了的义务,此时维也纳信贷银行在摩根财团、英格兰银行等巨头的支持下,变成了奥地利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而英美财团之所以要支持维也纳信贷银行是为了让它扮演一个很特殊的角色——收购奥地利的中小银行、奥地利政府为偿还债务不得不变卖的优质资产。

维也纳信贷银行在此期间并没有盈利,只是依靠国内储蓄和短期外债所提供的现金流动性维系运转,而收购资产所需资金全部来自英美财团的短期融资。

可以说维也纳信贷银行只是一副空架子,一阵微风吹过就倒。

美国大萧条,英美财团纷纷撤回资金收缩战线,维也纳信贷银行的流动性立即中断,但短期还能惨淡维系。

1931年初春,奥地利与德国趁着英美自顾不暇,重新结成贸易和海关联盟,此举严重刺激了法国的神经。法国认为,德奥商业联盟势必导致重新开始政治与军事联盟,从而对欧洲大陆的安全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