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医疗投资(第3/4页)

高价新特药有个“新”字,意味着它大概率不在医保目录,全部费用需要消费者自行承担,而“高价”二字,意味着大概率消费者承担起来有点吃力,甚至是无力承担,商业保险市场不繁荣,药品的销量也会比较有限。

说到底,专利药与仿制药的很大一个差别在于成本。

尽管专利药的技术上水准更高,但从商业角度来看,仿制药属于低成本低回报,价格相对亲民,而专利药的研发投入成本较高,研发周期较长,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生产模式。

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过高,且专利保护只有20年时间,这就导致了专利药的定价普遍偏高。

而假如一家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出某款新型专利药,很难第一时间进入社会医保,通常需要患者依靠商业保险或者自费购买。国内商业健康险覆盖率微乎其微,也就意味着高价药的市场空间有限,很多患者可能选择其他备选治疗方案。

对于药企来说,做专利药的市场风险确实很大。药企想要开发新药,技术与工艺决定了能不能做、做不做得好,市场与利益决定了药企想不想做。

显然,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药企不想、不能,也根本没能力进行高投入的新药开发,不仅如此,其实大部分的国内药企就连仿制药都生产不好。

药品与一般工业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模仿一定要精准。如果是模仿生产皮包、衣服、玩具之类的一般工业品,只要大致比例一致、材质相近,成品就不会差太多。

但仿制药的生产则要求剂量、安全性、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与进口药几乎完全相同,即药品一致性。

当仿制药与专利药的一致性不足时,很容易导致同样的药品杂质含量不同、吸收程度不同、副作用有差别等一系列问题。

不过,国内目前对仿制药的一致性审查要求并不高,这就导致不少药企可以以较低成本制作劣质的仿制药,并且通过药品审批。

既然通过低成本制作的仿制药也合乎标准,谁又肯将大量的经费用在生产工艺与技术研发上呢?

工艺与研发显然无法对行业推动起到足够的推进作用,被取而代之的则是销售。谁广告打得好,谁销量就好,各大药企把精力都放在营销上,而不是做出一款好药。

长此以往,制药产业形成了惯例,原本应当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成销售驱动,资金配比上,营销也占据绝大部分。低于1%的研发投入,在这个环境下对很多药企来说其实非常符合市场规律。

处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南易虽然一直有想法在医药行业广撒网,但并未付诸行动,国内不是没有值得投资的好药企,只是那种好人所共知,你想投资,人家多半爱答不理,而想要投资蒙尘之珠,他又缺乏一套甄别药企好坏的标准。

无论是在美洲还是欧洲都非常有效的标准,一拿到国内来就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正因为国内的市场有别于其他国家,有其强烈的个性特色,也成了南氏的产业分为华国与其他两个大块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南易另起一行,又在本子上写下人脉、地域、营销三个关键词,对国内药企的投资潜力甄别,可能会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印尼盾有很大概率会迎来大贬值,把滕碧莲筹集的资金拆借出去,以亿万国际的名义去印尼贷2000亿印尼盾应该是可以操作的,手续费算500亿,贷三年,利息算860亿,印尼盾能不能跌一倍以上?

带着疑问,南易在键盘上敲击几下,调出关于印尼的资料……

从九点半到凌晨,等到联合会议结束,南易才洗洗睡。

次日,上午八点,第三资本、蜥蜴人、策略小组、金融小组的部分人开了一个电话会议,主题就是讨论值得投资的药企名单。

名单很长,默沙东、惠氏、赫切特、汽巴·嘉基、拜耳、辉瑞、华纳兰伯特、雅培、礼来、百时美、史克、普强、山德士、罗氏等巨头都在列,之所以金融小组也参与其中,是因为这些巨头不是想入股就能入的,总之,被选定的目标能入股则入,不能就去二级市场扫货。

不强求,不会表露出太强的攻击性,更不会搞什么高溢价收购,生物制药企业找股东增资是比较常见的事,股份到手可不是就能躺着等分红,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让你再掏一大笔。

南易能记住不少畅销高价药的名字,但并不了解它们在研发过程中消耗的研发经费,研发这个环节不确定,在生物制药领域就不存在百分百的低投入高回报。

一款总销售额数百亿美元的药品,专利期内能创造的净利润也许低到只有区区一二十亿,平摊到二十年,一笔投资可能跑不赢低风险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