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胡萝卜加大棒(第4/5页)

刘一博在美国留学时发现,科研机构拿自己的成果与产业界结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国内并没有这个条件,甚至很多人觉得教授下海,不太光彩。

好在工学院院长站出来支持:“我们可以做一个尝试,如果办砸了,我们永远不办就是了。”

于是,刘一博和两个同事带着三万块钱和三台破电脑,就开始了创业之旅。一开始并不太顺利,奉天乃至全国的软件产业都处在空白阶段,奉天还有很多人把软件当成洗发水。

东北软件的诞生和崛起与日企有很深的渊源,当时日本一家专门做汽车软件系统的阿尔派公司跑到工学院,希望搞产学研合作。

1991年,东北软件前身工学院阿尔派成立,由工学院占股51%,起初刘一博想着建个研究所,但去注册时工商部门只允许成立公司,硬是在工学院阿尔派研究所后面加上“公司”二字,尽管还加了括号。

日企的出现给了刘一博最宝贵的资本和经验,阿尔派的合作使得日本的订单纷至沓来,把东北软件带上了国际外包的道路。

如今,东北软件做日本软件外包业务如鱼得水,除了阿尔派的业务,其他几个日本软件公司也把它们的低端工作甩给东北软件。

南易对技术外包的了解不可谓不深,上辈子他就从事过这块业务,他深知软件外包的特点,那些大厂会甩出来的都是非核心业务,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

特别是当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雇用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费用,在华国可以雇上一屋子。搞软件开发听上去非常有技术含量,但外包的工作往往做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那部分。

尤其是很多日企都是先将各种框架写好,写代码的时候都有框架与模板,不鼓励创新。

对一家当下华国的软件公司而言,虽然做国际外包业务并不能吸收到太多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也做不到丰富的技术积累,但是却最容易实现盈利,最容易做到资金积累,有了资金,才能从事其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

华国的软件开发业务,南易要踩一脚,但他对面向普罗大众的软件和游戏开发却没什么兴趣,搞破解的工作室、达人太多了,正版软件一面世,各种破解版紧随其后满大街都是,利润都被搞盗版的赚走了,软件公司只能吃灰。

南易的定位非常清晰,在国内他只想搞行业解决方案,开发面对电信、税务、金融、电力和医疗这一类门槛比较高的行业软件,再对接大风车,先从外包开始,然后把EDA软件的核心慢慢吸收过来,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软件之路。

一个软件功能再先进再复杂,只要砸钱,养一大票的软件工程师,总能把它开发出来,但是这种操作方式放在工业软件上没用,单从技术难度上来说,工业软件的开发难度和操作系统没得比,它的难点是在专业知识,难在数据积累。

一家工业软件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只是基础成员,核心成员是行业领域的工程师,比如一个电力领域的工业软件,参与开发的除了软件工程师,还有一票电力工程师,而且这个软件能风靡起来,必须参与过很多电力项目,积累了不少数据。

数据是工业软件的核心,也是千金不换的东西。

工业软件赚钱吗?

比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利润还是高不少的,但要和爆款网络游戏比起来,那简直就是投入大产出小,属于垃圾项目,直接就可以扔了。

南易从十几年前就布局工业软件,全球撒资金,到现在为止,虽说小赚了一点,但是把投资这个领域的资金挪到其他地方,早就犹如无敌风火轮,资金不知道翻了多少个跟头。

可要不早早地介入到工业软件领域,他又该如何收集工业软件研发历程的数据?又怎么可能拿到一部分工业软件内核数据?

南易从不相信一蹴而就,他只相信一切的成功都需要积累和时间的堆砌,他的民族工业软件种子撒在十几年前,开花结果的期许却放到了二十年后。

南易脑子比较笨,学不来万亿砸出半导体的强人,也比不上豪言壮志,今年10亿,明年50亿,我就不信做不出芯片的女强人,虽然有穿越加成,他依然学不会“口号制胜法”,他只懂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汇涓流入沧海。

布局软件业,他也只能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外包作为起始切入点,以游戏盗版小试牛刀,人小力薄,开局太恢宏,他怕闪到腰。

一辆子弹头大几十万,还是不便宜的,南易之所以买这个车,一是坐着舒适,二是在奉天认识这个车,知道价格不菲的人不少。

有时候一辆好车就是脸面,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说,开好车就需要敬礼,开好车就是好人,坐好车的自然更是好人中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