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6章 站在风口上的男人(第2/3页)

孙岳峰没费多少口舌就把一张张代销、联销合同签下,然后,那些厂家兴高采烈地把他们的积压许久的收录机打包,一一装上北上的列车,运到奉天。”

“等等。”徐露再次打断南易,“大哥,那一年的事情我知道,我记得孙岳峰一下子运回来好多收录机,至少有三四千台,收录机出厂价几百块要的吧?”

“1987年,收录机的出厂价至少五百还是要的,积压产品也许能便宜一点,但是也便宜不到哪里去。”南易笑着回答。

“一趟货需要200万,孙岳峰那一年能拿出这么多钱?”徐露很是狐疑。

“应该是拿不出来,他当年是怎么做的,我有一定的了解,我还是继续往下讲,等我讲完,我再给你分析分析。”

南易之所以给徐露讲孙岳峰的故事,本就有着让她思考和体会的意思。

“好。”徐露点点头。

“谁也没想到,几乎一夜之际,奉天城里就多出好多款式的收录机,这个消息在年轻人之间传得飞快,许多一直想买收录机,苦于没有好机子的年轻人,都闻讯赶到太原街的玻璃店,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各种款式新颖的收录机,又有几个营业员模样的人在向大家介绍各个品牌的特点、性能与价钱。

这可太新鲜了!

在国营商店,收录机这种高档商品,一般放柜台里,不让顾客随便摸随便碰。可这里的营业员却热情地让你试听,看你不会,他们还教你怎么按键、放音……

款式多、服务好,收录机一下子卖出好多,站在两个小柜台中间的孙岳峰看着一群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抱着收录机走出店门,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这一步棋走对了。

第一批收录机很快销完,接着他再次南下,再次与那些厂家签约,把大量的收录机运到奉天,放到他的两个小柜台上。

他很快发现自己的两个柜台实在太小了,偌大的奉天城,喜欢音乐的年轻人太多了,钢西区有好多青工,他们都有钱,要想客户所想,把收录机送到他们眼皮子底下去。

孙岳峰不失时机地在奉天的其他街区也开设他的收录机销售分部,不到几个月时间,竟建起了十几个分销店,而且个个生意兴隆,每天都能卖出不少收录机。

红红火火的生意做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盘完账,他吓了自己一跳,这一年时间,他居然做出4000万的销售额,利润高达700万,一下子成了真正的有钱人,实现了财务自由。”

南易看向徐露说道:“当时孙岳峰好像还有个外号,你知道是什么吗?”

“收录机大王,年轻人喊出来的。”

“呵。”南易为大王二字轻笑一声,继续讲故事,“年中的时候,听到外面对他‘收录机大王’的称呼,孙岳峰心里热乎乎,脑袋晕乎乎,轻飘了好几天,他又快速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后面的生意该怎么做。

孙岳峰预测,电器一时遇冷,预示着将会有一次大规模的爆热,就提前到南边采购了大量的彩电冰箱,果然到了夏天又是彩电冰箱大卖。

抓住了一次风口,孙岳峰的路已经闯出来了,原先的零打碎敲他打算放弃,准备专做大生意,他手里有了几百上千万的周转资金,完全可以放开干。

才过1988年春节,他连走亲访友的时间也不留,就盘算着如何做大生意。

孙岳峰分析全国的市场走势,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对家电的需求在急剧上升,经历一次大高潮后,市场虽然有了疲软,有人会觉得电器热潮已然过去,但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大高潮前的暂时平伏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更大的高潮出现。”

南易说到这里,又把故事先停住,话题岔开,“不得不说,孙岳峰的运气很好,他当时并没有预见到物价闯关,但是好机遇却被他撞上了。

别人恐惧,他疯狂,在其他人看衰电器生意的时候,他却已经预备下一次的热销潮到来,调集大资金再次南下备货,且是有计划地备货。

第一,他想着要早,即早早把货源落实妥当,早去南边的厂家联系购销业务,签订供货合同。

春节过后,他就南下与新老厂家大谈生意,价钱、供货方式等等,全部落实。

第二,他根据当时的消费者购物心理,应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把型号品牌都置齐,再则,不光只做收录机一项生意,而要把家电的其他品类,如彩电、电风扇、冰箱等都备好货,让消费者走进他的店里,能同时买到所需的各种日用家电。

孙岳峰的这一步棋又让他走对了,1988年,整个上半年,奉天各家电器商店的生意都不怎么好,他的商店也大抵如此,但孙岳峰仍不动声色地从南边往奉天装运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