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3章 目光转移(第3/6页)

只要参数够全面,一个人下一步要干什么,完全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比如说早上起床是否要撒尿,可以通过对膀胱的数据监控来预测,在睡眠之时膀胱都快炸了,等起床后,不是主观上不要撒尿就能做到的。

比如一个人说他刚刚上五星级酒店吃了顿饭,只要把他的数据拉出来:一个月薪三千的月光族,信用卡、某呗都已经滞纳好几个月,网贷平台能薅的都薅过了,嘿,这不妥妥的在吹牛么。

当然,南氏收集数据不是为了用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笼统的说,南氏的大数据会用于市场预测和消费者下一行为分析,如果有哪国政府需要建立全民监察体系,南氏也不介意进行技术输出。

大数据运用得当,可比锦衣卫和粘杆处之流实用,对维护一国统治之基石,可以发挥出革命性的作用。

等数据输入完毕,南易在键盘上敲击了一下,屏幕上立即出现圆柱和圆饼相结合的图表,各种数据闪烁变幻,乍一看甚是科幻,令人怀疑是外星科技,但其实就是用脚本语言编写的几个效果,分解一下,难度相当于九九乘法表。

当然,对可以解答8×9等于多少,但反应不过来9×8等于多少的人而言,的确也是挺难的。

看了会数据,南易再次敲击键盘,屏幕上的图表又变成信息列表,点开置顶的一条描红标题,弹出一个窗口,最新的关于俄罗斯蔬菜的信息就罗列了出来,由不同人,包括南易刚才进行输入,程式按照指定的条件进行筛选归类,重新排列组合,文表并茂,令人一目了然。

在俄罗斯的私有化规划当中,有关于土地私有化的规划,不过目前还没开始进行,当下俄罗斯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处于一种非公非私的状态,国有耕地由苏修时期遗留下来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进行管理。

次日,南易一大早就去了位于莫斯科东南方向的列宁国营农场。

列宁国营农场面积有1447公顷,即21705亩,1447万平方米,是一个专门种植草莓的农场,在丰收季,每天可以向莫斯科供应60吨草莓。

来到农场的门口,南易见到了一个颇有童话色彩的大门,与周围的郊区平庸建筑大相径庭,大门上面有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写着“1918”的红色阿拉伯数字,下面还有一行写着俄语“劳动关荣”。

透过这块牌子,可以得知列宁国营农场应该建立于1918年。

看看大门,南易又往周围眺望一下,眉头紧锁,这里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相比较用于种植,反而是用来进行地产开发,短期之内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知道这里有一个国营农场之后,南易就找出资料进行过研究,前两天更是在近处眺望过整个农场,列宁国营农场可以用于种植的面积超过2万亩。

假如用于进行科学化西红柿种植,亩年产完全可以达到5000公斤上下,一年总产量可以达到10万吨,把莫斯科及周边的人口全算上,平均每人可以分得15斤左右。

若是不考虑土地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对土地进行透支性种植,短期之内,单单这一个农场,就可以解决莫斯科上百万人口的蔬菜基本保障性供给。

[一亩地的蔬菜产出(非科学化产业化种植,就是普通农民种菜方式),只能保证两个正常人的基本消耗,摄入量适中,无需悠着吃,也不是大胃王的极端情况,基本保障性供给就是把一亩地的产出供应给5-10人左右。]

按照目前莫斯科不太正常的蔬菜价格来计算,列宁国营农场一年可以有3亿美元以上的销售额,以后稷农业以往的经验来分析,除掉生产成本,以及暂时还无法计算实际数字的非生产经营性开支,至少能剩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净利润。

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扣大棚的特殊情况,假如农场进行反季节种植,净利润还会上升不少。

虽然这样的利润并不能持久,只要卢布的汇率恢复正常,利润就会呈几何倍暴跌,但可见的五六年之长的暴利期,已经足以让后稷农业下场。

没走进农场的大门之前,南易心里的算计是不计后果的种五六年蔬菜,把土地的肥力耗光之后,再把农场的土地打包卖给地产商或是自行开发。

算计是这么算计,但这个算计是否能成真不好说,在看列宁国营农场的管理层名单时,南易看到了格鲁吉宁这个名字,若是他的记忆不差,这位格鲁吉宁不会太好对付。

格鲁吉宁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列宁国营农场工作,在戈氏1990年公开化改革过程中进入农场管理层,并在改革中把农场变成了股份公司。

苏修解体进入俄罗斯时代,中央管理和财政系统消失,大部分集体农场无法正常运营,而靠近城市的农场更是举步维艰,因为农场的职工国有财产私有化股份更容易被开发商和投机者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