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6章 1992,大风起兮(第4/5页)

南易只能答应下来,并暂时在香塂停留。

24日早上,陪阮梅吃过早餐之后,南易回到了方氏庄园。

方梦音在家,还没有去上班,见到南易回来,就叫他去书房说话。

“印尼黄家的小儿子黄鸿载从博樗蒲手里收购了蓝宝石,前不久被他改名为中策实业,还邀请了李铜板、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入股,他有来拜访过我,想让方氏也入股。”

方梦音说到这里停住,等待着南易发问。

“黄家是做食用油起家的那个黄家?”南易问道。

“对,就是那个黄家。”

“哦,黄鸿载这个名字我在李家坡的时候听到过,不是太熟悉,奶奶你跟我说说他。”

“好,我跟你说说。”方梦音应了一声,娓娓道来:“黄鸿载来找过我之后,我就找熟人打听了一下,这个黄鸿载少年时期很是任性,到处惹是生非,1960年,他父亲黄毅聪为了让他学好,就把他送到京城读书,读的是26中。”

“1960年入读26中?”南易确认道。

26中不是普通中学,特别是六十年代的前八年头,一般的大院子弟未必能挤得进去,里面的学生不说全部,起码七八成得是高干子弟。

就算是六零年读初一,五年加三年,虽然来不及大学毕业,可毕竟已经读了两三年,有个大学生的身份肯定能进好单位;没上大学的,也应该早早的进部队了。

1948年前后生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黄鸿载的校友其中大部分应该在各单位的要害岗位,他在内地的人脉关系没得说。

“嗯,黄鸿载在国内念过书,又下过乡插过队,1970年,22岁的黄鸿载才被接回印尼,他是小儿子,只能继承部分生意。

参与家族企业的这段时间,黄鸿载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想和黄毅聪一样,做个实业家,而是想要用寸金收购别人的寸光阴,做投资业。

慢慢的,黄鸿载在参与家族企业之余,开始实行自己的想法。不久之后就从美国房地产中发现商机,收购一栋大厦,第二年转手,赚了1.6亿新币。

80年代的李家坡正值经济腾飞之际,赚取一笔资金后的黄鸿载很快把目标转向李家坡市场,开始收购倒卖李家坡的的房产,很快又进账3亿多新币。

1978年,30岁的黄鸿载开始在李家坡大展拳脚,收购了一家从事洗衣粉制造的小公司,当时价值1700万新币。

黄鸿载通过不断地收购、转让,在1981年到1991年这十年间,将这家小企业的资本增至10亿新元,公司业务扩展到采矿、种植、贸易、酒店、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十年间,他走完了其他人生意人百年都未必能走完的路,去年,他又把目光对准了香塂,你说他过来想干什么?”

南易若有所思的说道:“既然是玩资本的,那估计是拿香塂当跳板进入内地吧,黄鸿载在内地人脉不差,他大致应该清楚今年内地的政策走向,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话一说,基本决定了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地会以经济建设为主。

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定义再一次明确,肯定又会有一大拨人下海经商,这一次和之前的会有所不同,79年那一拨下海的大部分是活不下去,被逼上梁山的;

84年那一拨是冲动型的,形势不明朗的时候,他们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扎进了商海,比较成功的有,可大多都戴着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帽子,看今年这个形势,他们多半要想着脱帽,帽子已经戴上了,想脱掉可没这么容易,他们的将来真不好说。

不成功的就别说了,好一点沦为小商小贩,不好的早就销声匿迹,从概率上来说,能算下海成功的只占到万分之几。

后面那七年看着风向陆陆续续下海的会好一点,绝大部分人往海里跳的时候已经想好要做什么生意,他们会反问自己能做什么,又有什么关系,目前来看。这一批是下海成功率最高的一批。

再看今年,政策已经非常明朗,私营企业的合法性地位彻底明确,搞企业不用再像之前一样偷偷摸摸搞挂靠,可以大大方方的去注册公司。

这种形势摆在面前,早有下海的念头,但是老成持重,还在各个单位里上班的干部们要动起来了,辞职也好,停薪留职也罢,这批人会进入的领域多半是和自己之前的工作挂钩的领域。

旅游局出来的开个酒店;报社杂志的主编、记者可以做信息类的生意,也可以去填补一些空白,相比一般人,经济类报纸的编辑、记者的消息来源渠道可好多了,他们完全可以找一个在内地还没什么竞争的领域;

比如说拍卖行,这个领域内地还是空白,可国人对它也不是一无所知,信托商店只要稍微变一变就可以干拍卖行,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