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4章 血腥味上的正义(第3/6页)

“哎呀,别扯远,说武术。”宫雪不依的说道。

“好好好,说回武术,我刚才说到哪了?”

“十八棍僧救唐王。”

“对对对。”南易抿了抿嘴唇,接着说道:“在整个唐代,就没有关于少林功夫好的记载和传说。倒是到了明代,有个叫程宗猷的徽商子弟,他跟着少林寺高手学了十年棍法,可以说是正宗少林弟子。

后来他还写了一本《少林棍法阐宗》,记载了少林棍法的各种精要,少林棍法的起源故事,说是元末红巾军上少林寺作乱,拿着烧火棍的紧那罗王突然显灵,站在山头上大耍棍法,赶跑了红巾军。

从此少林和尚就天天演练这套棍法,并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

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假的,但是它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少林寺的人在明代时候认为少林棍法最早是从元末流传下来的。

也就是说少林寺棍法的起源,理论上不应该早于14世纪,而且,程宗猷其实是第一个留下文字夸少林功夫好的人,他是一个和少林寺有利害关系的人,话只能信一半。

俞大猷,抗倭名将,和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少年时拜王宣、林福为师学习《易经》,得到蔡清的真传,后又拜赵本学学习用《易》推演出来的兵法,再之后又跟随李良钦学习剑术。

俞大猷天资聪颖,把剑和棍学习的炉火纯青,之后又在实战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巧,终有一日,他成了顶尖高手。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有所成的俞大猷自然想着找几个高手过过招,正好,那时候开始流传出‘少林棍法甲天下’这句话。

恰逢那时候又是缺少抗倭兵力的时期,戚继光去了乂乌招挖煤的苦力,俞大猷一寻思,少林寺武僧数千,里面的高手应该不少,上山,先比武再招兵,会会天下第一的棍法。

于是,某天,俞大猷就去了少林寺,见到官爷,少林住持自然不敢怠慢,赶紧请出寺里的高手耍了几套棍法,俞大猷一瞧,大失所望,忍不住把一众人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花里胡哨的,什么鬼,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他这么说,少林寺的人自然不服,纷纷叫嚣着‘你行你上’。

俞大猷身为实战无数的高手,哪会怕这种挑衅,上就上,拿着棍,他上了演武场,手指随意一点,‘你们这一片,还有你们这一片,都给我上。’

比武结果就不用说了,我既然提起俞大猷,自然是他获胜,少林寺上下可以说被他打个服服帖帖,住持就派了几个人跟着俞大猷下山,从军跟着他学习棍法。

几年后,这些和尚将棍法带回少林寺,少林棍法这才大放异彩,俞大猷可以说是少林功夫的半个祖师爷,也可以说佛家功夫出自道家。

至于为什么现在佛家功夫的名头盖过道家,这就和我前面说的少林寺富得流油有关系了,穷文富武,不吃好喝好,功夫又怎么可能练的好。

另外,到了清代的时候,有一本小说叫《圣朝鼎盛万年青》,那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少林派的说法,这本书是当时的热门小说,那是一印再印,后来其他人再写武侠小说,要是不出现少林派,那读者根本不买账。

写小说的都是穷书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自然不可能和衣食父母过不去,读者喜欢看什么,那就写什么呗。

这不,少林派就被写的越来越邪乎,‘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这话也通过说书人的嘴传的天下皆知,人人都这么说,百姓自然深信不疑。

不过啊,按照我的估计,少林派的说法能这么顺利就流传开来,这和少林寺的俗家弟子脱不开关系,能上少林寺当俗家弟子的多半都是富家子弟,他们联合在一起就是一股不俗的力量,搞不好少林派就是他们在暗地里捣鼓的。”

“照你这么说,少林寺的电影也是少林俗家弟子搞的?”

南易摇摇头,“那应该不是,香塂的编剧其实没什么创新能力,武打片几乎没有原创故事,他们更擅长改编和跟风,一本《圣朝鼎盛万年青》就够吃上一辈子。

方世玉、洪熙官、胡惠乾、白眉、武当冯道德、雷老虎、少林五祖、五枚师太,以及传说中她的徒弟严咏春,就是咏春拳的创始人;

包括后来的咏春门徒叶问,还有他那个很有名的徒弟李小龙,可以说这些人都跟《圣朝鼎盛万年青》这本书能牵扯上关系。”

“这本书好不好看?”

“不好看,男主角是乾隆,作者把他夸得没边了,对他而言,或许爹亲娘亲还没有乾隆亲,不过回到当时,作者其实有大智慧,屁股坐的正。”

[都水这么多了,不差一句,《戏说乾隆》其实故事的原型也来自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