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8章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第2/6页)

对于想要进入牛奶生产业的资本家南易而言,改造基因这种事情不应该是他来干的,与其等着不知道要经过几代才能解决乳糖酶,不如直接研究脱糖技术更来的实在。

脱糖技术又分两个走向,一个是真正脱糖,控制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另外一个就比较简单粗暴,往纯净水里兑一点牛奶,然后再兑点调味剂,生产一种全名叫“牛奶含量5%、调味剂含量15%、淡水含量80%的饮料”。

这种饮料可以简称“牛奶”,也可以叫“鲜牛奶”、“酸乳”、“煲仔奶”,爱叫什么叫什么,反正不是什么奶,就是什么乳,得让消费者能直观的接收到卖点。

第一类脱糖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走,第二类脱糖技术却很快就能研究出可行的方案,目前来看,神农南粮要先采用第二类方案,推出自己的牛奶类饮料,既可以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又可以把牛奶的价格压下来。

让消费者获得营养的同时,又能少一点开支。

“我真他妈伟大,得给自己点个赞。”

南易自言自语了一句,把资料往后翻了翻,直接跳过脱糖的内容,开始翻阅保鲜相关的内容。

牛奶是鲜制品,常温下几个小时就会变质,牛奶的保鲜是一个困扰人类已经长达数千年的问题。

据未必可靠的历史学家考古得知,一万年之前,人类就已经通过制造奶酪来降低乳糖,但是一直到近代科学革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类都不知道该如何对牛奶进行保鲜。

保鲜又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杀菌、保存。

牛奶几乎能提供人类所需的所有蛋白质,这是一种好东西肯定不会错,仅对牛奶这匹千里马而言,能发现它且愿意捧它的伯乐比比皆是,牛犊子、人类,还有各种病菌。

为了解决牛奶中的病菌,人类使用过各种办法,比如说往牛奶里放青蛙,只要把青蛙放在牛奶里面泡一泡,牛奶里的病菌就会减少很多。

这个办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无从得知,但是这个办法为什么会有效,倒是在百来年前被人们给研究透了——原来是青蛙身上的黏液有杀菌作用。

反正是一年又一年过来,各种杀菌的办法层出不穷,可不管是什么办法都不如把牛奶煮熟了再喝有效,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眼里,这并不能算是一个办法。

生牛奶和煮熟的牛奶完全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在当时喝惯了生牛奶的人嘴里,熟牛奶直接就是狗屎。

这种认知一直到巴氏杀菌法被研究出来也没有得到改变,因为人们发现经过杀菌后,牛奶变得没味道、不好喝,这是面对别人询问,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其实他们心里真正的答案还是“狗屎”。

一直到巴氏杀菌法被发明将近五十年之后,认同巴氏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是从有学识的人蔓延到有威望的人,一直到有资格立法的人在纸上写下“不巴氏不准卖”,人们才渐渐被迫接受牛奶口感的革新。

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了解过巴氏杀菌法是怎么做的之后,有人就嘀咕:“什么巴氏不巴氏,不就是煮,不就是高温么,我八百代以前的祖宗就知道这么干了,你猜我为什么不学着做?”

不管人们认不认可,反正牛奶的杀菌问题算是因为巴氏而得到了解决。

可经过巴氏杀菌的牛奶还是保存不了多久,一般常温下两天就变质了,保鲜的问题算是迈出了上半步,还要接着走下半步。

关于保存,其实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冰窖储冰,用石板来保鲜,用深井来保鲜,阿拉伯人还用陶罐和沙子造锅中锅[Zeer陶罐]。

乍一看,所有的保鲜方式都离不开“低温”,有志于解决保鲜问题的统一了思想,那就是如何获得或制造低温。

解决的思路那叫一个千奇百怪,有人说要去南北极运大批的冰块回来,也有人说在阿尔卑斯的雪山上接上管子,把冷空气接到千家万户,还别说,这个思路非常有意思,后来就有人模仿,只不过解决的不是制冷而是制热。

后来,冰箱被发明,冷链技术和交通变得发达,让城市里的人得以喝到农村的鲜奶。

到了五十年代末,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先富起来的大阪人嚷嚷着不要喝北海道的奶,他们要喝澳洲的奶。

听到大阪人民的呐喊,澳洲的奶农们不答应了,纷纷站出来数落研究保鲜技术的公司,“你们这些废物到底行不行,听听大阪人民的呐喊,你们害不害臊?”

有句话叫知耻而后勇,听到数落的公司们开始埋头研究起来。

先是鹰国提出了UHT理论[超高温瞬时杀菌],接着荷兰的斯托克公司宣布UHT灭菌设备研发成功,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无菌灌装技术与UHT技术相结合,从而使灭菌乳工艺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