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0章 人脉关系(第3/4页)

叶志洺是个聪明的生意人,他充分认识到《跳灰》的不足,于是就邀请外国明星筹备了新电影《狐幅》,想一举打开外埠的票房。

本来这是一个打破卖埠难关的机会,既有外国明星,在国际上的卖埠价就可以提高,在本埠也构成上佳的票房效果。

但是,构想未必就能和现实协调,向来就没什么理智可言,非常邪门的香塂电影市场,似乎对和西方合作的片子诸多挑剔,这种类型的片子在香塂并不吃香。

虽然《狐幅》的收入不错,但却赶不上庞大的制作费,很快外面就传出缤缤资金周转不灵,被汇丰收购了82%股份的谣言。

这个收购传闻从《狐幅》下片,到缤缤去年放弃联华院线为止,整整三年时间,一直就成了一个让人颇为玩味的谜。

不过这个事情很快就被证实,要被收购的不是缤缤影视,而是缤缤时装公司,也就是叶志洺的主业。

被收购传闻困扰的叶志洺,为了维护缤缤在电影发展上的利益,就把缤缤影视独立了出来。

由于内地改革开放,内地纺织业的崛起,冲击到了香塂的纺织业,前两年,香塂的服装企业纷纷倒闭,投身纺织业的不是去内地另起炉灶,就是退出纺织业。

叶志洺也没有独善其身,缤缤时装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把精力转移到影视业,也有在纺织业已经混不下去,需要另辟蹊跷的原因。

南易也不太清楚是什么原因,叶志洺和嘉禾的关系很差,嘉禾院线根本不会上映缤缤影视的片子,而邵氏院线也对叶志洺不感冒,他只能把缤缤的片子送到丽声院线去上映。

八十年代以前,香塂的主要院线就是嘉禾、邵氏、丽声,而丽声是其中最弱的,它的戏院位置和数量都不足,另一方面,院线的主事人并不太关心院线的生意,他开院线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地产生意。

正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地产、炒金、股票等生意上,对戏院经营并不上心,时日一久,权力渐渐落在一些下属的手里,叶志洺看清丽声院线这些弱点,以众筹的手法开始在丽声院线建立他发行电影的“大本营”。

从六十年代末开始,香塂的电影业就日渐繁荣,电影票房是一年比一年强。

自七十年代中旬开始,置身于电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原来和影视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人也进入到圈内抢食。

电影这碗饭,看似好吃,其实要吃起来很难。

上映之前的工作,只要有钱,做起来不会太难,可电影想要上映赚票房就有点难了,并不是什么电影都有机会在院线上映。

虽说早些年香塂的院线还流行包底费,也就是电影在上映之前,制片方要先交给院线一笔钱,类似于租影院的租金,按天计费,交了包底费、谈好影片分成,之后才是影片上映。

而包底费基本能保证院线的成本,影片分成就是纯赚。

这样看似影片要上映不难,大不了就是交包底费么,谁交不是交,可其实并非如此,香塂吃电影饭的人多,玩票、赌一把的人也不少,电影公司和院线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电影公司得求着院线。

院线为了让自己能赚更多的钱,他们就要对影片进行甄选。

不好看、大概率票房会不佳的影片,电影公司老板不上道,女主演不满足院线方打“扑克牌”的要求等等,诸如此类都会成为影片被筛掉的理由。

有不少影片出品方都苦于自己的影片发行无门,一个个都盼望着有一个发行能力超强的“英雄”站出来,叶志洺乐善好施,急大家所急,就站出来当这个Superman。

但是,自家知道自家的事,叶志洺很清楚自己没有超能力,根本没资格当这个超级英雄。可他那无处安放的善心作祟,不当这个超级英雄他都睡不着觉。

于是,他发挥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灵机一动,想了一个歪招:

他找那些已经在丽声院线排上片的出品方,和他们打着商量,“嗨,兄弟,我给你几万块钱或者在电视上替你的影片打个广告,你在片头上给我打个广告。只要在片头打上‘缤缤荣誉发行’六个字,我的钱你就赚到手了,简单吧?”

至于为什么叶志洺会把“电视上打广告”做为交换条件,并不是他在电视台有资源,而是当初缤缤时装和电视台有广告合约,签的是年约,不但有折扣,而且都是黄金时间的广告位。

合约时间还有很久,但缤缤时装已经黄了,合约已签,不登广告,广告费也得照给,叶志洺干脆就把这个资源给利用起来,把影片的广告放到电视上去播送。

出品方一听,嘿,还有这好事,这钱不赚白不赚,于是一部部影片的片头都出现“缤缤荣誉发行”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