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堵不如疏(第2/4页)

太后慢悠悠道:“修剪花枝,是为了让花儿开得更好,可不是为了让她长不高的。”

“但她长偏了,您不得纠正纠正吗?”

“哪儿偏了?”太后退后几步,仔细端详面前这盆山茶花,“我看挺端正的。”

“母后!”

齐王急了,正要明说,外面来人回话,说太子殿下送了东西和给郡主的信来。

来的是杨静,除了给许京华的信,还有几罐东宫自己做的蜜渍青梅,说是拿给娘娘、齐王妃和郡主尝尝。

太后问了刘琰这些日子的起居日常,叮嘱杨静好好伺候,又让人拿了些酱瓜给他,便将人打发走了。

齐王瞧着人一出去,立刻走到太后身边,拿起那封厚厚的信。

“放下。”太后声音不高,却很严肃。

“母后,昨日你也看到了,刘琰他分明……”

齐王话刚说到一半,许京华已从偏殿过来,远远问道:“娘娘,是不是东宫来人了?”

太后伸手从齐王那里拿回信来,侧头向许京华笑道:“你耳朵还挺灵。昨日不是刚见着面吗?怎么这么快就送信来?”

许京华快步走到太后跟前,瞟了略显奇怪的叔父一眼,答道:“是之前写的。”

太后把信递给她,也瞥一眼旁边虎视眈眈看着信封的齐王,“你告诉琰儿,他只给你写信,你叔父眼红嫉妒了。”

“呵呵,是啊。”齐王磨着牙冷笑,“白疼了这臭小子十几年了。”

许京华瞧瞧齐王,瞧瞧太后,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但又看不出到底哪里不对,便答应道:“好啊,我一定把原话告诉太子殿下。”能趁机说他一句臭小子,还挺好玩的。

她拿了信着急看,没再多留,齐王看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眉头几乎打结,痛心疾首道:“母后,不管真的不行了!”

“那你想怎么管?你也是从情窦初开年纪过来的,这事管得住吗?”

“您想管,肯定有办法!”齐王对自己母后颇有信心,“皇兄的态度,您也知道,再放任下去,那才是真的管不了了。”

“我倒是有个办法,就怕你不听。”

齐王欣喜:“怎么会?儿子一向最听您的话了!”他绕到太后侧面,伸手给太后捏肩,“什么办法?”

太后莞尔:“你倒是真着急。”

“这怎么能不着急?他们俩凑一对,对咱们来说,实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太后笑意收敛,侧过头看着儿子问:“咱们是谁?”

齐王一愣:“咱们……就是……”他伸手比划了一下,“这望春宫里的人啊。”

太后转回头去,齐王瞧着母亲神色不对,小心翼翼问:“儿子说错话了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话要是让琰儿听了,可有多难过?”

齐王忙辩解:“儿子不是那个意思,其实对他来说,也完全有更佳选择……”

太后一叹:“你自己选妃的时候,只要你喜欢就行,到琰儿便得衡量利弊、选个最佳了?”

“他怎么能一样?他可是太子!”齐王蹲下来,扶着母后膝头,低声道,“我知道您疼刘琰,但东宫不可能只有一个太子妃,少年情动总会过去,他没有京华,照样能活得好好的,我们京华却不行!我不能让她去吃这个苦!”

太后默然片刻,才点点头说:“你说得对。”

齐王一喜,不料太后下一句竟是:“那就更不要管了。堵不如疏的道理,还用我细细同你说吗?”

“您是说……”

“京华如今还没有那个心思,你生拦着,不让她和琰儿往来,以她刚强的性子,只会适得其反。”

“那总不能放任自流吧?”

“世上又不是只有两条路,你上次不是说,瑟瑟家里有个侄女,也活泼好动,兴许跟京华合得来吗?”

齐王眼睛一亮:“对啊!我们多叫几个闺秀来,和京华熟悉熟悉,朋友多了……”

太后微笑点头:“你回去跟瑟瑟商量一下,给她们小姑娘们办个聚会,就定后日吧。”

齐王妃姓朱,乳名瑟瑟,父亲朱昭远因在北伐收复神都时立下战功,而获封卫国公,虽然去年以上将军衔致仕了,但齐王妃的长兄朱正明仍在灵州领兵、任宣抚使,是朝廷倚重的镇边大将。

她是家中幼女,长兄朱正明的女儿没比她小几岁,正和许京华同龄,齐王妃早就想介绍给许京华认识,只是一直不得机会而已。

所以齐王回来一说,齐王妃就高兴起来:“荷花都谢了,湖上没什么景致,孩子多了也不方便活动,要不就在流芳院吧?那里正好收拾出来了,两个皇子什么时候回宫?”

流芳院在结绮院对岸的上游,刘瑜刘琦两个就暂住在那里。

“今日不走,明日一早也就走了。流芳院还真合适。”

夫妻两个商议起送走两位皇子后,要如何布置流芳院,丝毫没考虑过两位皇子想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