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步步为营(第2/3页)

“行,我在这等你们的好消息。接着,我会去东安县,在高中附近住下,你们把王一雯的所有信息以及她的联系方式给我,后续的跟踪,你们不需要操心,我有了消息,会立刻告诉游队。”

“您的安全问题怎么保障?”陆令有些担心。

“放心,我不是一个人过来执行任务,至于我的队友,只执行抓捕和保护工作,并没有现身。”王华东毕竟是部里的专家,怎么也不会安排他独立执行此类任务。

“那就太好了,”陆令一下子就放心了。

陆令这边和沈州沟通完,2组、3组早就全员出动了。其中,两个组各自抽调两人前往兰旗市,调查那个阶段有急救能力的医院。

到今天晚上,2组、3组的12人,已经调查到了足够多的数据,并且开始了扫描录入。

这份工作,比想象中的艰难很多,虽然档案里的基本信息不会写成“医生体”,但是过去的时间太久,有不少纸张上面的字已经看不太清了。

这几年,有几家大医院已经开始做“老档案数字化”,把所有档案建立电子版归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医院都这么做过。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档案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搞研究必须要学习的。比如说,有的肿瘤医院,还会数以十年计地追踪、电话寻访患者,有的患者预期寿命超过估算,医院还会记录患者的治疗方式和“独家诀窍”。

经过2组一晚上的通宵,终于在第二天上午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数据,接着两个数据库开始对撞。

陆令起床之后不久,就收到了彭希龄发过来的撞库结果,发完之后,彭希龄等人全部都去睡觉了。

陆令打开文档,发现了9个人的线索。

有9个兰旗的女性,1978年前后去沈州治疗过心脏病,然后大概1985年前后,在兰旗因为突发心脏病死亡。

9个,这就已经可以一个个检查了,陆令非常兴奋,他认真地审核着每个人的材料。我国是1984年才逐渐开始使用身份证的,所以这里面能核查的,主要就是核查大概的年龄。

陆令看得很快,也就是3分钟,就看到了第六份材料,前面五份,患者当时的年龄都超过50岁,第六份的年龄只有31岁。

再看看后面3份,也只有一个人年龄小于50,但是也有42岁了。

所以,这份年龄31岁的,可能性最大,名为苏秀敏。

从这份材料中,陆令还找到了当时陪同人、家属签字的材料,签字的这名男子,叫向红才。看到姓氏,陆令终于舒了一口气,找到了。这份材料,来自于大洼的县医院。这个大洼,现在属于盘锦,已经撤县划区,但是1985年之前,属于兰旗下面的一个县。不得不说,赵逸帆等人做事极为细致,并没有机械化地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去调查,而是严谨地按照过往历史进行调查。

兰旗市大洼这边的材料并不多,就一份抢救记录,提的主要是症状,并没有提及当时的背景。而沈州这边,因为住院时间很长,留下的材料也足够多。

其中,有一份病历里,提到了患者的过往病史和工作背景。

苏秀敏刚刚成家后不久,遭遇百年难遇的大地震,父母等亲人全部遇难,而丈夫的家人同样如此。若不是他们刚刚成家,搬到了外面的一处房屋,可能他们二人也会死。

众多亲人离世,让苏秀敏心灵遭到极大创伤,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进而导致心脏器质性病变,演化为心力衰竭。

住院记录里,还记了与苏秀敏的沟通记录,其中一份记录里,苏秀敏曾经直言,她的祖上,有人是盗墓的,曾经毁过不少墓室,因此现在这一切都是报应。苏秀敏也曾说,她觉得她的报应就要来了。

陆令看完这些,一下子就明白了向斌父母为什么要离开C市,为什么要那么重视当初的那个女孩,这一切的根源都在这里,苏秀敏状态很不好,那个孩子可能是她的心灵支柱。看完所有的材料,陆令仔细地看了看医生的名字,给赵逸帆打了电话,想问问当年的医生还有没有印象。

苏秀敏在沈州住院有一年,而且情况比较特殊,确切地说,属于C市大地震的PTSD人员,这种病人在C市附近的医院经常能遇到,在沈州则是不多,医生还真的有可能有一点印象,毕竟从病历上来看,这一年以来,医生一直没有换过。

问了问医院这边,有不少老医生记得这位医生。

当年的这位医生,当时就30多岁,比苏秀敏年龄大一些,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医生。经过一年的治疗,苏秀敏状态好了很多,顺利出院,她也很有成就感。这位医生后来成了专家,一直工作到差不多70岁才退休,现在正赋闲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