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7章 天下布种(第2/3页)

孙权斜眼看这人:“啧啧,好男人……”

叶青失笑,汉人以一妻多妾、多子多福为传统,很少有人细究过原因,只当做是封建男权遗留,却忘记任何制度文化都有其适应期的特殊贡献,这一传统策略对华夏的殖民扩张产生核心作用。

殖民必须面对血脉冲突和文化融合问题,每一个地方都已有了土著生存,于是对一片陌生地域军事征服后必须建立国人(本族人)——野人(土著人)体系,收野人的女性为妻,只承认所生子嗣为本族人而非外族人,并且辅以文化征服。

夏虽大禹之后嗣,因治水成功的遗德成为共主,实际还是建立盟主武力霸权上的松散的异族方国联盟,以朝贡体系作压服标志,核心统治区在陕西山西一带,等商人一来就赶跑夏王占据了地盘,文化都散落不存,血脉被犬戎异族倒过来同化。

商就吸取夏人教训,开始崇鬼神,出文字,养文化,记历史,这一套形成文化渲染力,逐渐影响广大,不再单纯依靠武力压服异族,而是一套建立在武力霸权上的意识形态侵略,成功把异族方国就演变成诸侯。

周人也是这种诸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诸侯体系开始建立。中晚期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原,纣王陨落,但取代商朝的周人为它的文化而惊叹钦服,全面学习继承和发扬。

周人又吸取商人教训,在继承商人的诸侯体系,开始铸鼎器作为传国标志来分封本族子弟,自中原殖民扩张到天下,八百年过程中维持扩张的最关键就是通过异族通婚和文化融合,这其实是对天下范围贴华夷标签的行为,就面临一个问题——以父系还是母系为纽带。

早期生存都是非常现实,因男人播种速度和女子生孩子速度的生理差异,前者更能保证本族标签几何数量级膨胀,叶青在下土仔细研究《诗经》发现,其中除了歌颂国人(本族)的善战、能保护子民(土著人)不受外敌侵害,就是歌颂乡间少女(土著人)对公子(本族人)的钦慕,描述公子的各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再其次就是歌颂归嫁的贵女(本族女子)的血脉珍贵和身姿美好,保存本族女子的珍贵资源不对异族流失,这就构成《诗经》最早期的官方面目,就连删改诗经的孔子本身也是乡间少女与国人小官吏桑林野合,明明白白记录在历史中,可见微妙。

在《山海经》代表的先秦九州地理大发现时期,以父系血统共祖成核心纽带、华夷之辨的政治标志、整个集团相互识别敌我默契对外扩张的标志。

这在后来西方文明大航海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同样体现,归属老欧洲出身的全都是文明人,余都是野蛮人,同样通过血脉纽带和文化融合来完成。

有这样先例,叶青清楚怎么样扩张汉侯的政治基础,也很清楚汉臣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这一批是汉风英杰,他们或对自己这汉侯忠心度不同,对族群的传承非常固执,因和个体一样,民族的性格都是在成长经验中积累成型,有周秦汉三代对外殖民扩张,一千八百年,朝代更替三次而本质不改,这父系血统扩张体系和异族力量的一次次对撞,证明道路的正确性,就连秦汉迁徙边疆的罪犯囚徒也都有深入骨髓的侵略性。

汉以强亡,不是亡在孱弱异族手上,一种巅峰力量只有被另一种更强力量所击败,扩张力量在撞击到东方太平洋、南方瘴气热带雨林、西藏世界屋脊、北方西伯利亚冰原这四大自然绝境力量,农业时的人道力量就只有粉身碎骨……

在遭遇汉末大崩盘前,这些汉臣曾在华丽绝唱中扮演不同角色,相互为敌,但绝对不信后代会孱弱到被异族欺负的程度。

叶青不关心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合理,无意纠正他们试图播种天下的野心,因这里恰好是两域大劫之下的最大乱世,大争之世恰是汉制最如鱼得水的局面——此时不由暗自庆幸,自己写的书是汉末三国背景,如是汉以后任何朝代,再强悍只适合当时环境,而不适合这个大争之世。

或有一天会停步甚至倒退坠落,绝不是今天。

叶青定了定神,笑着:“孔明,你来得正好,我有一道命令,可使汉人都知,却不可明颁天下。”

“每个汉人,都应该娶,有义务娶得多妾,繁衍家族,多子多孙,且以汉文教导之,为族造福——孤不吝赏赐。”

也许后世审视,这种行为会受人质疑,指责种族主义或狭窄封建思想,但叶青却是不屑。

“纯以血论之,过于狭窄。”

“以文化论之,都是空中楼阁,就算有成,也换了种,割了草,那汉文化就算存在,与之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