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3页)

狄公第一次到东都苑,不敢造次掀开轿帘。一炷香的工夫后,轿帘外传出一阵脚步声。十六名执戟的禁卫走上前来,挡住了去路。李多祚下马,上前验了签押。禁卫不敢怠慢,连忙放行,轿子逶迤进了外城左掖的耳门。

四人抬的小轿在东都苑的外城绕了十来个弯,终于在一处停了下来。早有一名小太监掀开帘布,扶着狄公下了轿子,沿着端门外的天枢向内城走去。过了金玉桥,就到上阳宫了。

狄公随同李多祚拾级而上,进入上阳宫。偌大的殿堂内,高台上端正安放着一张金漆盘龙大御座。御座上端然坐着一个金钗凤袍的妇人。御座两侧各垂下一幅黄绫幔幛,左右两个宫女分别打着一柄龙凤五明扇。这分明是皇帝的装饰,狄公暗想。武太后正等着他,高台下的两侧立着两名穿紫袍的大臣。

狄公走近,看到太后头戴凤冠,脖颈细长,体形富态。太后用锐利的丹凤眼将狄公打量了一番,先开言道:“狄爱卿,别来无恙啊。”

狄公连忙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臣——云州刺史狄仁杰参见太后!”

“狄爱卿平身。”太后威严的嗓音传来,虽然不疾不徐,但透着冰冷,“情势危急,爱卿且免了一应缛礼。急召你来,是有一急事需要爱卿前往查察,朕才放心。此事关系天下苍生之性命和国运,望狄卿竭尽全力,拨乱反正,恢复正统。”

听罢此言,狄公又跪了下去,连连叩拜:“太后有何嘱托,亟盼垂示,臣狄仁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左边那位穿紫袍的大臣站了出来。狄公抬头一看,此人正是太后的内侄武三思。他下巴尖尖,一双三角眼闪烁着:“狄仁杰,你从云州来,路过幽州,可知幽州境内发生的恶麒麟杀人事件?”

狄公回答:“下官所治的云州与幽州相邻,同僚之间也互有沟通。对于幽州恶麒麟杀人案件,下官偶有所闻。”

武三思笑了一声。狄公很难判断这笑是否带着善意。武三思道:“那你听好了。十天前,恶麒麟出没于幽州,短短几天,便咬死百姓百余人,幽州城外的大杨庄全体村民更是被恶麒麟悉数咬死。凶案现场残肢遍地,血流成河。幽州百姓惊恐,甚至有人惧于恶麒麟淫威,逃离家乡。更可恶的是,幽州刺史裴守德在查察恶麒麟杀人案件时,也被恶麒麟咬死了。”

狄公心里一颤。在云州时,他就听说过裴守德不在任上,也不知所踪,这成为官场上的一个谜案。狄公万万没想到的是,幽州刺史竟然已经命丧恶麒麟之口了。

武三思似乎没有留意到狄公的神情:“裴守德死得蹊跷,陛下只能隐忍不发。幸亏幽州长史邓逸处置得当,安抚百姓,才没有让幽州局势不可收拾。即使这样,民间仍传言四起,说这怪兽是上苍降下的恶麒麟,为了惩罚他的子民。”武三思双眼透出杀气,语气冰冷得能冻掉人的耳朵,“甚至有人胡言乱语,说这是因为天子失政,所以天降凶兆。”

狄公心惊:“下官向来不信这些鬼神之言。”

武三思冷笑一声:“那就好。只盼你拨开迷雾,彻查怪兽杀人事件,还天子清白。”

太后在御座上点头:“狄爱卿,朕素闻你精于断案。你在大理寺做寺丞时,平均日断三案,无有差错,涉及万余人,竟无一鸣冤。这是朕特意找你来的原因。不过,你所剩时间不多了。朕要在洛水进行祭天大典,能给你的时间有限。狄仁杰,你要在七日内彻查此案,还朕清白。”

好一副千斤重担!在云州时,狄仁杰就有耳闻,他面前的这个女人为了加冕帝位,要以天之子的身份在洛水进行祭天大典,之后顺理成章登基。看来,太后不想在祭天大典之前被天降噩兆的谣言所扰。

狄公只是苦笑:“陛下,即便是粉身碎骨,微臣也当拼尽全力。只是七日之限,着实为难。”

“大胆!竟然敢跟圣人讨价还价!”武三思怒喝道。

太后对她的侄子摆了摆手:“狄爱卿,朕也有所掣肘。不过,朕知道事发突然,干系重大,那就给你旬月时间吧。还有,琅琊王的封地正是在幽州,遇到他,你就代表着朕。爱卿,你要知退进,不要做些丢朕脸面的事情。”说完,她意味深长地看了狄公一眼。

狄公心里一紧,答应了几个“是”。

太后转向另外一个紫袍大臣:“裴爱卿,洛水祭天之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狄公对于洛水祭天之事了然于胸:武太后的另外一个侄子武承嗣请人在一块白玉上凿刻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字样,之后借旁人之手献给太后,说是在洛水中获取的。太后得石后欢喜异常,称该石为“宝图”,还特别下诏,要拜洛受图以告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