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活着冲出汤山峪(第3/11页)

石头路面非常干净,应该常常打扫,有什么其他附着物一眼就能看出。但是齐君元要看的附着物并不像其他附着物那么容易看出,而且不仅要看出,还要进行比对。只有比对出差别,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

就像前面说的,石头路面的温度较低,所以雾气会在石头面上凝结成水滴,齐君元看的就是这些水滴。雾气正常凝结的水滴会是均匀排布的,一颗颗精致细密,这是一种自然的形态。但一旦这形态被打破,那么一颗颗精致细密的水珠便会汇成一片,要很久之后,这一片水渍干了、流走了,才会再次一颗颗水珠地凝结排布。

齐君元要查看的就是这样一种形态。活路的路径常有人走,路径石面比其他路径石面要光滑,少尘埃,所以石面上的水珠本来就易流动融汇。而自己又是不久前被拖架进来的,水珠均匀排布的形态被几个人的脚步破坏了,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中是无法恢复的。死路的路径不仅没有人走过,而且平时也缺少走动摩擦,石面粗糙,再加上有尘埃覆盖,可以保持水珠凝结后持久的均匀排布。

细节表露真相,但前提是要懂细节,还要有辨别细节的眼光。这些齐君元都有,所以他找到了真相。循着真相,他快速地在迷宫中移动,离着沐虬宫的大门越来越近。

丰知通第一个赶到台阶前,看到那两个捧住伤口倒在地上的护卫。不用问那两个受伤的护卫他就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他还知道齐君元逃走时为什么不将这两人杀死,只是将他们伤得不能自如行动。因为齐君元需要的不是别人死,而是要别人知道他没死。这两个护卫不能自如活动了,就无法影响到他逃出的所有行动。但这两个侍卫活在这里,却是可以作为他仍活着的最好证明。其实丰知通有一点并没有想到,齐君元将这两个侍卫留下活口,不仅仅是要证明他还活着,而且还需要他们将自己当时如何活转过来、如何逃走的情形详细描述出来。这样才能让某些人追悔莫及,让刺局的效果达到最佳。

这时候,丰知通不问源馆的手下也赶到了。不仅他们到了,一大群沐虬宫中的带刀护卫也到了。

“立刻发警号,通知大门口护卫和营围官兵阻截逃脱的刺客。”丰知通吩咐那些赶到的带刀护卫。他虽然在沐虬宫中配合保护李弘冀,却不完全知道这里的联络和报警方式。这也难怪,不管哪一国皇帝身边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防御保护系统的,这其中传信报警的方式都是秘密,不会让外人知道的。

那一群护卫面面相觑,却没一个按丰知通的吩咐采取行动。其实如果不是丰知通吩咐,或者根本没有人吩咐,这些护卫中可能已经有人及时启动报警了。但正是因为这个指令是丰知通说的,所以他们反而无措了,不知道该不该照着去做。他们中有很多人刚才就在阶台这里,不仅听到齐君元解释丰知通他们留在李弘冀身边的目的,而且还亲眼看到了李弘冀、德总管对丰知通的态度。所以现在他们不会再听丰知通的吩咐,即便有少数不了解内情的想去启动报警,旁边也会马上有人暗暗制止。

“我告诉你们,如果这个刺客拦不住,他的阴招就得逞了,太子的状况会万分危急。赶紧的!”

还是没有人采取行动,护卫只是木偶般呆滞地看着丰知通,任凭他急得眼眉乱跳、牙根乱咬。

丰知通刹那间便寒心了,他是江湖出身,虽然身属官家但一直是在用江湖手段做江湖事,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帝王家和官场中的瞬息变化,更不懂皇家人、仕途人所处的微妙顾忌和纠葛。仅仅是李弘冀的一个表情、一个态度,仅仅是来去几个院子的短短时间,沐虬宫中所有护卫都对自己的话完全不予理睬。于是丰知通的理解与事实偏差了,他觉得应该是李弘冀离开这里后立刻下达了撤销不问源馆在此处所有特权的指令,否则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不问源馆的止步,退出这院子,退回自己居处。”丰知通咬牙之间发出了这么一个命令。于是已经要冲进迷宫的几个高手戛然止住脚步,并快速地退回人群、退出阶台院落,只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护卫。丰知通这是意气用事,虽然不失江湖豪气,却是于事不利。他这样的做法给齐君元逃出汤山峪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可能。

巧冲围

汪伯定、德总管等人在丰知通带人退出一会儿后才赶到阶台院,他们的反应肯定没有丰知通快,因为丰知通在赶来时已经想通了关键。所以等他们看清、问明情况,再等得到指令的护卫发出报警时,齐君元已经到了沐虬宫的门口了。

沐虬宫门口有四个守门的护卫,他们平时都叉腰扶刀面朝大门外。齐君元如果悄悄跑到他们背后这四人并不一定能觉察到,到那时再采取突然攻袭,齐君元应该有机会将这四人全部灭掉。但是齐君元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出迷宫才悄悄接近大门几步的时候,沐虬宫里面连续几只钻天哨划空而过。刺耳挠心的尖锐响声惊动了整个沐虬宫、汤山峪营围、二道亭、一道亭,甚至连更远处的一些地方也都听到了。钻天哨响过之后,便是急促的且连续不断的警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