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刺杀齐王(第3/12页)

第三轮攻击是在凌晨之时,天未全亮,雾气蒙蒙。这是韩通和赵匡义孤注一掷的一轮攻击。如果再不能将淘沙口拿下,天大亮之后将更加难攻,而蜀国援军差不多也要赶到了。这次是以大队弓箭群射,封住寨子上的回攻和防御,让虎豹队突袭,强夺寨墙。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賨人会出现在周军大队之中,他们是趁黑夜出寨,然后用满地周军尸体为掩护,躲藏在尸体之下。凌晨时雾气蒙蒙,虽然有满地的尸体,但是却看不清楚,更无人能发现尸体下还藏着活人。等周军大队攻向寨前时,藏着的賨人突然从尸体下出来,将周军大队一分为二。然后一部分往前围杀,一部分对后阻杀。同时寨墙上守关的蜀兵出现,以弓箭压制虎豹队。在賨人的歌声下、舞蹈中,周军就像被收割的麦秸,一片片地倒下。

三轮攻击都被数百賨人给击退。虽然蜀军的援兵依旧未到,但战到最后周军兵卒已经心胆俱裂,畏缩不敢再进,就算是长官勒令也无法驱动。因为杀戮场面太过血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要往前去,也会变成支离破碎的尸体。而此刻堆积在淘沙口矮垛薄墙外的周军尸体已经让寨墙高度明显低矮了许多。

这是大周军队征战这么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除了对方确实凶悍勇猛外,他们主要还输在没有重型的攻守器具。比如说钢盾重车,比如说破墙大弩,他们走那么艰险的道路是无法将这些大型器具带过来的。再加上周军士卒惧战,所以一时间连韩通和赵匡义都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而且他们在心中骇然的同时还有另外的担忧,怪异凶悍的巨人战士只有出现的这么多吗?在其他地方会不会还有这样的士卒正在赶来。如果再有这样的士卒出现,那么攻守态势将会彻底反转过来。

商量之后,韩通和赵匡义决定先退后几十里找个妥善位置驻扎。虽然拿不下淘沙口,但自己这些人能绕到这里至少也是个意外,可以给前面的青云寨造成压力。另外这支兵马拦在这里,蜀军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调兵运粮,这也可以给青云寨的军需援助以及其他军事行动造成滞缓。而那些怪异的巨人战士人数不多,他们应该不会围追周军。因为一旦到了开阔地带,即便他们再凶悍,在人数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他们肯定是要吃亏的。

这就是野史记载中极为著名的“賨人阻周”之战。这一役,賨人以区区数百勇士在淘沙口成功阻击上万大周精锐。近代史学研究者将賨人赞誉为“东方斯巴达人”,而賨人不仅像斯巴达人一样剽悍勇敢,他们的攻杀方式其实比斯巴达人更巧妙,其中暗含玄机,类似阵法。

吞改咬

柴荣和赵匡胤带领的人马在三泉遇阻击之后,并没有纠集兵力强攻突破。因为就在这时柴荣连续收到好几封书信。

有两封信件是从东京发来的。一封是范质写来的,这书信主要是说明对蜀之战粮草财物消耗极大,户部供应已经后继乏力。国内本来已经减缓的粮价、盐价再呈涨势。而且现在南唐也已经与大周呈警戒备战状态。虽然符皇后组织女捐获取大量金银财物,但是因为边界关系紧张,官家交易大幅缩减,民间交易也变得谨慎,所以就算出高价都很难大量购买到粮盐。再有一江三湖十八山方面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偷运粮盐的途径和进度本来已经呈不断提升态势的。突然间就停滞了许多暗道,只剩少数暗道还未曾断流。所以信中劝慰周世宗,应该及时收手,暂停对蜀战事。

还有一封是东京留守副使王朴写来的,他精通天文卜算之道,曾多次向柴荣提出“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但这一回王朴来信中的意思却和他以往主张截然相反。信中告诉周世宗,近观天象,中天黯弱,于己天时不利。西南象虽乱不颓,正南有害,东南多伤,于攻位不对。这些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柴荣对蜀而战时机不对,是自己弱势不振之时。方位偏差,蜀国方面虽然有乱,却未到颓败之时。反是正南、东南方向有大伤大害,是可利用的大好机会。

这两封书信刚刚看完,甘东道大将军王景的军报到了。军报详述了在威武城与李廷圭部的对阵情况,并不隐瞒自己的失利,也充分肯定了李廷圭的实力和能力,这给周世宗提供了权衡整体战局的可靠信息。

但真正让周世宗决定改变战术,并且这一次再没采纳赵匡胤建议的是韩通那边送来的急报。看完急报之后,周世宗倒吸了一口凉气。

“賨人参战!看来我们对蜀之战只能是到这位置了,再不能往南推进。”周世宗说出这话时没有一点艰难,可以看出他心中认为这样的抉择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