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开谛僧峨嵋斋野兽 方绍德嵩岳斗神鹰(第2/4页)

那时,峨嵋山伏虎寺里,有一个老方丈和尚,法名开谛,是个极有道行的长老。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每年二八两月两次斋期,专供养种种飞声走兽。到期在伏虎寺正殿屋脊上,竖起一幅长幡,幡上悬了无数的 小铃,迎风发响,清音远闻数里。开谛长老在寺内独自升坐讲经,接连七日。种种的飞禽走兽群集座下,鸟都敛翼,兽皆俯首,各自为伍,丝毫没有相侵害的意思。长老讲经完毕,搬出斋供来,一一散发。众兽之中,惟有猢狲成群结队,最大的在前,越是在后的越小,结队向伏虎寺走来,没有一个乱跑乱跳的。走到将近伏虎寺一百步远的所在,最大的首先跪下来膝行。跟在背后的,也都照样匍匐,不敢抬头。长老散斋的时候,每一只猢狲给蜀黍一合,小猢狲的喉囊太小,装不下一合,剩下来的给大猢孙吃,从来没有争夺的事。峨嵋山附近的居民因钦敬开谛长老,多受了长老感化的缘故,知道这些听经的禽兽都有来历,也皆不敢存侵害的心思。每年到了这两次斋期,远近来看的人极多,凡是见过那种听经领斋情形的,无不感叹开谛长老的德行。

这年二月的斋期当中,来了一大群猢狲,挽夹了一个年约五六岁的小孩在内,跟着一只绝大的老母猴,跪在山门之外,不肯走近长老讲经的法座下。比较小些的猢狲,也就依次跪着,没有进山门以内的。开谛长老在坛上看了,连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随即停了讲,走下座来,伸手抚摸着小孩的头顶,说道:“小子不要迷了来路,暂且随老僧过度些时,再给你一个安身之所。”小孩仿佛懂得长老的言语,不住的望着长老点头。老母猴听了这几句话,也似乎懂得的,回身搂住小孩,现出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时,立在山门外看热闹的人,又觉得奇怪,又觉得凄惨。虽无人知道这小孩的底蕴,然看了这两相依恋的情形,都不能不为之感动。开谛长老等老母猴放了手,才将小孩引进伏虎寺,做衣服给他穿着,渐次教他言浯。一年以后,因吃的是烟火食,又经衣服的磨擦,身上原有寸多深的黑毛,都脱落干净了,只是瘦削仍与猢狲相似。年龄虽仅六七岁,然因是在山野中长大的,力大无穷,矫捷赛过飞鸟。无论如何陡峻的石岩峭壁,他总是和走大路一般的,绝不吃力就上去丁,在树木茂密的山上,他能在树梢上奔走数十里,由这株树梢,跨到那株树梢,枝叶都不颤动一下。开谛长老见他有这们好的根底,便传授他的道行,他的资质异常颖悟,练到了一十二岁,已有绝大的神通了。

一日,长老清早起来,教他把山门外面的道路打扫干净,就在山下等候。等到有一个骑黑驴的老人向上山的这条道路走来了,即上前行礼,迎接到寺里来。他依着长老的话,在山下等了些时,果见一个年约五十多岁的老者,须眉半白,穿得遍身绫锦,满面慈善之气,骑在一匹很肥大、鞍辔鲜明的黑驴背上,缓缓的向上山的这条道路走来,他料知必是长老教自己迎接的人到了,连忙上前行礼,说道:“奉师傅的命,专诚在此地迎候你老人家。”老者在驴背上拱手答礼,两眼不转睛的向他浑身打量,面上很现出惊疑的样子。他将老者引到山上,开谛长老已立在山门外,合掌向老者笑道,“居士别来无恙了,六年之约,不差时刻,真信人也!”老者跳下驴背,拱手答道:“岂敢失约。”

原来这老者姓方,名维岳,是四川石泉县的第一个富绅。少时读书,未成年就中了举人。因性好黄老之学,不喜仕进,家业百多万,为一县的首富,也用不着做官谋利,就在家乡盖造了极精雅富丽的庭园,招纳各处方士,专一研究长生修养之法。只是从来,方土都是挟术以骗人钱财的,哪里有甚么长生修养的法术。方维岳从方士的指导,修炼了若干年,不但没得着一些儿进益,反因服食的丹药不得法,服成一种不能人道的毛病。四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当少壮的时候,因一心想成道,将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不值一顾,妻室儿女也己置之度外了。后来因游峨嵋山,遇着开谛长老,才知道以前若干年,完全是盲修瞎炼,去道还不知几千万里。归家后,便谢绝一般方士,摔破丹炉药鼎,不信那些邪教了。但是,这种成道的心思一退,世俗想儿子承宗接嗣的心思,又不由得发生了。因正宗夫人已有了四十多岁,不能望生育了,买了两个身体强壮的姨太太,日夕望他生儿子。无奈少壮时所服啬精的丹药太多,本人已绝了生育之望。

开谛长老知道方维岳想得儿子的心事,收养这私生子的时候,就打算给方维岳做儿子。只因那时这私生子初从山野中收来,一则还不通人言,二则野性不易驯服,有开谛长老那般道行,才能将他收服。若在平常人,便用铁链也收锁他不住,因此开谛长老不肯当时送给方维岳去,凑巧那年方维岳重游峨嵋,到了伏虎寺。开谛长老遂乘便向他说道:“居士不须着急没有儿子,现正有一个根基最好,资性最高,无父无母的孩子,由老僧收养在此,于今他的年龄才得六岁,须经老僧教养六年,他有十二岁了,便可送给居土做儿子。”方维岳问:“是哪里来的这们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