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郑家好酒(第2/14页)

郑洽走过门口,被那酒香留住脚步,折回来进入酒店,只见店面甚小,屋中间放了两张四人方桌,靠墙放置了三张两人座的桌子。这时天色尚早,只有一张桌子对坐了两个客人,看上去也是赶考的读书人,却穿得极是讲究。

郑洽拣靠窗的空位坐下,抬头看去,柜台后坐着一个三十出头的娘子,正在忙着将一大罎黄酒一勺一勺分装进几个酒壶中,见郑洽进屋来,忙招呼道:“客官请坐,马上过来。”

她转头向屋后叫唤:“芫儿,有客人来啦,快上茶。”

屋后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跑出来,捧着一壶热茶来到郑洽面前,很有礼貌地献茶,并招呼道:“客官请先喝口热茶,要点些什么酒菜慢慢来。”

芫儿的词儿一字不差,礼貌也周到,就是说得太快,有点像背书。郑洽微微一笑,道:“小姑娘先给我一壶黄酒。我路过你们店门,一阵酒香扑鼻而来,想来你这店酿得好酒。”

那娘子将酒送给先来的客人,走到郑洽桌前道:“咱店里酿得三种好酒,客官先试一种,若吃得好了,就再试其他两种。”

郑洽笑道:“那里吃得这许多,就请先来一小壶,顺带再切些卤味来。元儿,你的名儿是元旦之‘元’,还是团圆之‘圆’?”

他见芫儿长得可爱,又听娘子唤这孩子“芫儿”,便问问是那个字。芫儿回答:“都不是,乃是香草之芫。”

郑洽吃了一惊,这孩子显然读书识字,不像是个酒店的小妹,便连声赞道:“好名字,好名字。”郑芫却心想:“不过是元字头上加把草,这读书人就觉得好了,真是书呆子。”

这时郑家娘子已端上了一盘卤味、一壶酒,郑洽喝了一口,只觉那酒香醇而易入口,咽下后还有一些微涩的回味,确是上好的黄酒,忍不住赞道:“娘子这酒当真好,不输给咱家乡的老酒呢。啊,对了,你店门酒旗上写着‘郑家好酒’,你当家的姓郑?”

郑家娘子见这书生斯文有礼,说话口音有些亲切熟悉之感,便跟他多说几句话,她双手在围裙上擦了一擦,答道:“妾身夫家姓郑。客官方才说您家乡酿得好老酒,可是来自浙江?”

郑洽呵了一声,叫道:“巧啊,敝姓郑,名洽,浙江浦江人。”他改说家乡话,郑娘子听了大喜,道:“咱夫家也是浦江郑宅人氏,客官可是……”

郑洽抢着道:“敝人正是郑宅镇中‘江南第一家’的子弟。哈,想不到此地碰到了同镇的乡亲,大娘请了。”说罢起身一揖到地。郑娘子连忙回礼:“客官休要多礼,快请坐下用些酒食,待会再叙。”

这时另外两个客人大声叫着要加酒菜,郑娘子连忙过去招呼,芫儿也过去帮忙。郑洽显得十分高兴,一连喝了三杯酒才伸筷吃菜。

那卤味甚佳,几个油豆腐尤其煮得入味,郑洽酒菜下肚,反觉饥饿起来,他正想叫人,抬眼就看到芫儿在柜台后面偷偷张望自己,便招招手叫道:“小朋友,你过来。”

郑娘子见他唤芫儿,就招呼道:“客官,酒菜还可口否?”郑洽道:“好酒好菜,再来一碗热面就更佳了。”

郑娘子到后面煮面,那芫儿跑到郑洽面前道:“你也是来赶考的?”

郑洽指着对面的椅子,示意芫儿坐下,微笑道:“不错,我从浦江来到京城,这里的客栈全都让各地来的考生住满了。芫儿,你每天在店里帮你娘招呼客人?”

芫儿摇头道:“娘平日有个伙计帮她,我有时候来店里玩耍,顺便帮忙,平时我住师父那里。”

郑洽甚感好奇,问道:“你师父在那里?”芫儿道:“我师父在灵谷寺。他昨天带我下来,他要到夫子庙去买书,我们还带了黑毛一道来。”郑洽奇道:“黑毛是谁?”芫儿道:“黑毛是只小毛驴,牠在门口吃草,你没看见?”

郑洽笑道:“看见,看见,挺漂亮的。你师父待会来找你?”芫儿道:“不错,午时前他就会回来,那个伙计也会来上工,我就要随师父回山去了。黑毛要帮师父驮书呢。”

郑洽心中暗道:“听说灵谷寺规模宏大,座落城外锺山南麓,地方清静,周围风景绝佳,若得芫儿师父允许,我便去庙里租他一间小房闭门读书,等考期到时再回此地,岂不甚佳?”

正盘算间,郑娘子已端了热面过来,笑道:“难得客从故乡来,连芫儿都兴奋得说个不停。”

芫儿道:“我才没说个不停,是回客官问话呢。”郑娘子道:“好,好,你快去给那两位客官换上新泡的热茶吧。”

郑洽道:“大娘夫家在郑宅镇,未知缘何搬到京城来做营生?”

郑娘子知他这一问,乃是因为浦江郑宅镇人绝大多数留在家乡,甚少出外谋生,镇中的“江南第一家”九代同居共食,所以才有此一问。她叹了一口气道:“先夫是郑宅镇人,名叫郑永,却不是江南第一家。他去世后,两个兄弟要分他田产,妾身难容于父兄,只好带着女儿投靠京城的娘舅,是小女子自幼学得酿酒秘方,所制之酒别有风味,这才央求阿舅相帮开了这间酒店。虽然地点比不上秦淮两岸那些酒店饭馆,也可靠自力谋生,图个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