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万户起纷争(第2/3页)

可惜武林正道还是比朝廷快了一步,当赵祯的军队集结完毕的时候,已经是正道进攻太玄教的前一天。当前天下局势,朝廷还不能与武林撕破脸皮,故而赵祯临了还是下令撤军,没将一众正道和太玄教一起扑灭。

之前的情况是那样,现在又有所不同。弥勒教和两少林的争斗,归根到底是武林争斗,朝廷原则上不能插手干涉,只能作壁上观。

令赵祯失望的是,最终,嵩山北少林击退了弥勒教,福州南少林则是成了一片焦土。既然如此,朝廷就不能抽调兵力支援西宁,只能让其自生自灭,或者天降奇迹,拯救西宁一城了。

随后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赵祯的预料,却是武林正道自行平复了南少林之事,不知为何,自发地前往了西宁城。当时众人启程的时候,朝廷对其实在是关注得万分严密,只要这群人又一丝扭转方向,朝着京城来的意思,各地驻军就倾巢而出,一举将其剿灭,不济一切代价,也不能叫开封府陷入危局之中。

天可怜见,是朝廷之幸,也是武林之幸,更是大宋之幸。一众武林人士热血支援西宁,对朝廷的打算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虽然曾经十分靠近京城,最终还是擦边而过,直奔了开封府旁边的京兆府,险险避过了一场甚至不曾存在过的灭顶之灾。也是沿途地方官员万分克制,没有一个忍不住拔刀相向,否则如今大宋的情况,只怕就大不一样了。

随后传来的消息,更是叫赵祯以及一众朝臣震惊,这支由武林人士组成的大军,竟是在一天之间,将西夏两万精兵屠戮殆尽,一举解除了西宁城的困局,将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甚至还叫西夏吃了个小亏。毕竟,屠戮西夏人的,不是大宋军队,而是民间闲散势力!

这样一来,大宋相当于是将好水川万余将士的损失扭转了回来,甚至还小胜一筹,多坑了西夏人数千兵丁,一时占据了上风。要不是庙堂江湖有别,自有规矩存在,赵恒恨不得给这次参战的所有门派一一颁发御笔牌匾,奖励他们护国有功!

只是如今西宁困局已经解除,朝堂上的困局却是愈演愈烈。朝臣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陈同光守城有功,理应重奖,江湖人不在庙堂之中,一应军功都应该算在西宁驻军头上;另一派则认为武林人莫名其妙地前往援助西宁城,又是表现出了极其恐怖的力量,只怕是陈同光与他们有所勾结,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权威,应该治陈同光一个大不敬之罪,抄家灭门。

实话实说,两派观点倒是都有其道理,一时也是叫赵祯为难。

赵祯仁治,是在朝廷统治稳固的情况下仁治;要是有任何人威胁到了朝廷的通知,只怕第一个跳出来的不仁之人就是赵祯。陈同光确实守住了西宁城,却在朝廷之中埋下了对他不信任的根基,叫赵祯再是看好他,一时也不能贸然为他说话。

监护和庙堂,从来都是互相制约。如今江湖这般强大,朝廷却是缺乏精兵良将。平衡似乎已被打破,皇帝对江湖的危机感自然也就油然而生。加上朝中以庞太师为首的一众武将势力,对江湖之人深恶痛绝,如今有了这么大的把柄握在手中,他们自然要好生利用一番。借此狠狠打击政敌对手,同时巩固自己的政见,稳固他们一系在朝廷中的权力和地位。

几次常朝和视朝,众人对西宁之事都是未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赵祯只得下令召陈同光回京述职,询问当日具体情况,也好尽快做出决定。无论要赏要罚,都不应该拖延,时间太久,对朝廷赏罚分明的形象也是一种影响。

几日之后,陈同光回到了开封府,奉诏入宫,参与一次视朝,同时述职,以供一众朝臣对其功过做出评价。

朝堂之上,陈同光先是如实描述了西宁被围前后,自己的打算以及做法。就这一点上,朝廷一早就收到了密报,了解得十分清楚,对陈同光的一应举措都是十分满意,也看好他安抚民心的能力,并无不妥之处。

随后,陈同光又讲述了自己与陈风崇和孙向景相识的过程,只是中间隐去了陈风崇的身世以及两人的师门来路,只说是侠义之士前来投奔,一时激于义愤,怜悯城中一众百姓,故而冒死出城求援,引来武林大军。

这次回京述职,陈同光其实知道朝廷要问他什么,自然也是一应地有所准备,言语十分缜密,万无破绽能被发现。只是陈同光述说过程当中,发现庞太师脸色有异,似乎发现了他话语中不尽不实之处,想要揭穿。故而,陈同光直接抛出了重磅消息,直说此次事情之中似乎有弥勒教的身影参与其中,自己不知弥勒教是和自己有仇,还是和来投奔的武林人士有仇,反正他这边有诸多证据证明,西夏人攻城之前,弥勒教曾在西宁城中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