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回 力退黑袍(第2/4页)

李沧行点了点头:“不错,我是说过这话,但我还说过,力量弱小的时候,你就是把这东西拿出来了,也不会有人跟着我们造反的,这才有了我当年提出的三个条件,你去训练军队,积累钱财,而我去寻找外援,只有达到这三个条件后,才有起事的资本。”

黑袍重重地一拍手,大声道:“现在前两条我不是已经做好了吗,你也有意到东南去寻找外援了吧,情势一片大好,为什么还不拿出太祖锦囊来?”

李沧行微微一笑:“我现在还没有和倭人与西班牙人正式搭上关系,这个外援还不牢靠,而且我们缺少一个足以起事的基地,黑袍,我问你,如果我现在拿出太祖锦囊,你拿出诏书,我们又能去哪里登高一呼,让四面八方的人来投奔我们从军呢?”

黑袍微微一愣,转而说道:“当年太祖起兵淮西,后来定都南京,而建文帝也是在南京被朱棣害死的,正是因为朱棣知道自己在江南不得人心,才会滚回北京城去,那里才是他经营多年的老家,以后我们若是想起兵,肯定也是要在南方,最好就是在南京城,我在那里有不少势力。”

李沧行点了点头:“可是南京城毕竟有数万军队,也有大明设的南京六部,整个官僚系统都和北京城的一模一样,当年宁王起兵谋反,南京可没有站在他的这一边,你一开始就想着在南京扬旗起兵,那是找死,成祖当年能在北京起兵,那是因为他在北京经营了多年,黑袍,你敢说你在南京城可以一呼百应吗?”

“所以我一直劝你,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没有实力的时候就急着起兵,只是自寻死路,等到我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后,我才会考虑拿太祖锦囊,你放心,锦囊现在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没有人可以夺走,我如果想拿,随时都可以。”

黑袍咬了咬牙:“锦囊的事情以后再说,先说起兵的地方,当年宁王想的就是迅速地夺取南京,只要南京一下,那江南半壁江山可以传檄而定,你说不能在南京起事,又能在哪里?”

李沧行哈哈一笑:“要想起事,自然要找天下最恨皇帝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才能最快地积累起军队,如果这个地方经济发达,钱粮充足,自然是最好不过,我之所以要去东南,就是因为浙江和福建两省最符合这个条件。”

黑袍点了点头,语气中透出一股兴奋:“说得再详细点。”

李沧行正色道:“其一,嘉靖的禁海令夺了沿海上百万人千年以来的生计,弄得民怨沸腾,又不加以疏导,严党的贪官污吏还借着内迁沿海百姓的机会大肆搜刮这些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下海为盗,汪直只不过是第一个和倭人勾结,引倭人来攻击沿海的人罢了,如果单纯只是有沿海的百姓造反或者只是单纯地倭人来袭,是掀不起这么大的风浪的,内贼引外寇,这才会造成持续十几年,到现在愈演愈烈的倭寇之祸。”

黑袍的眉毛一扬:“不错,确实如此,只不过这些倭寇也只是一盘散沙罢了,你指望这些人起兵?”

李沧行摇了摇头:“如果他们只是一盘散沙,也不会这么多年屡剿不尽了。汪直的团伙我当年打过交道,这些人跟着汪直和徐海作战多年,深通军事,远非寻常的贼寇,战斗力即使比起大明的卫所兵,都要强上许多,而且这几年下来,本来通过招安方式已经稳定下来的东南局势,因为朝廷的出尔反尔,斩杀汪直和徐海而再次变得战火纷飞,沿海的百姓想必除了恨极倭寇之外,也对给他们带来祸事的皇帝深恶痛绝,如果我们能消灭倭寇之余,争取当地百姓的民心,自然就有了最坚定的一批支持者。”

黑袍摇了摇头:“沧行,你想的是不是太天真了,沿海的百姓恨皇帝是不假,但是此地募集的军士,象戚家军,俞家军的战斗力现在只怕也是大明最强的,我虽然不通军事,但也听世藩说过,东南有此强军,即使北部九边的劲旅也未必能比,你在此起事,是不是风险太大了点?”

李沧行自信地说道:“这就是我说的第二点了,戚继光和俞大猷我都接触过,他们是纯粹的军人,而二人所率领的部队既然已经被人称为家军了,势必引起皇帝的忌惮,他连自己手下的那帮无兵的朝臣都信不过,以前夏言跟边将曾铣有书信往来都这么敏感,只怕这二人的部队在消灭完倭寇之后也会被强制解散。”

“东南一带的强力部队,也就是这二人所带的新募士兵,尤其是戚继光的义乌兵,我亲眼见过,确实很厉害,练之也不易,一旦解甲归田,再想重新组建起这样的部队,难上加难。而东南的卫所兵根本不堪一击,几十个倭寇就能一路打到南京城下,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只需要尽快消灭了倭寇,一方面可以争取沿海百姓之心,另一方面也能加速戚俞二人的部队早日解散,一旦东南没了强兵,我们自然可以站稳脚跟,兴兵起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