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回 西子湖畔(第2/3页)

吴越王钱鏐在原来的隋时凤凰山杭州城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加以扩建和改进,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到江干,向东到宝石山,形状若腰鼓,因此杭州城也有腰鼓城之称。

在五代时期,几代吴越王引西湖水作为杭州的护城河,而在钱塘江边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塘海滩,疏通河道,以绝钱塘江水患。

进入北宋之后,杭州迎来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全城人口已达二十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有宋一代,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带有海水盐味的井水不再入市,民饮称便。

靖康之后,北宋灭亡,宋廷南迁,即为南宋,定都杭州,改名临安,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一国首都,人口也经历了爆炸性地大发展,居民增到百万以上,成为江南第一大城,而发达的贸易和方便的水运也使这里成为天下的经济,文化中心,文人骚客,商贩走卒络绎不绝。

到了明代的时候,杭州成为浙江省布政司治所,元代时长年未经疏浚,以至湮没的西湖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整治,重新变得水质清澈,风景如画。而以丝绸业为主的杭州的手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于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农田极少,因此自古以来都是大规模地养蚕纺丝,现在的杭州有着数十家大小的丝绸作枋,几千架纺机,每年都会产出源源不断的丝绸,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甚至是海外的客商们。

天狼此时就打扮成了一个商人的模样,穿着缮丝衣服,头戴逍遥巾,戴着一张白净人皮面具,两抹勾须,正坐在西湖边的一家酒楼里的二楼雅座,面前摆着一壶小酒,两盘小菜,一边小酌,一边看着外面的美景,湖面上清凉的风透过二楼的窗口拂过,说不出的惬意。

可是天狼却并不是很喜欢这座城市的气氛,这里繁华,商业发达,红男绿女们满城满街都是,就是现在这九月时节,结伴来西湖游玩的公子小姐们也是比比皆是,湖岸两侧到处都是一个个的小摊位,江南的各种名小吃在这里都能找得到,九月天气本就凉爽,这时候再吹进湖面的清风,更是把西糊藕粉,桂花栗子羹,油冬儿等香甜小吃的味道一起带入,诗中有云的暖风薰得游人醉,说得大概就是这样吧。

可是天狼却一点没有醉的意思,初来杭州的那两天他倒是很惊诧于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富庶,只是这座城市里以甜为主的小吃并不是太合他的口味,驰名天下的宋嫂鱼羹,虾爆鳝面,东坡肉等名吃对他也没有想象中的吸引力,没过几天,天狼就怀念起香喷喷的大肉包子了,只是江南以米粮为主的饮食风格让他难觅正宗的包子,就连酒都少有北方的烈性,绵柔有余,浓烈不足,几天下来,他就腻了。

更让天狼不满的是,在这里他没有看到一点大敌当前,军民团结奋进的意思,东南倭乱已有十余年,沿海的城镇基本上都被劫掠过,而杭州因为身处内地,又作为浙江省的治所,有重兵保护,却也一直没有经历过战火,只是作为浙江省布政司治所所在,城外又屯有平倭大军的军营的杭州城,没有一点整军备战的味道,倒象是个逍遥太平的内地城市,实在让天狼有些不解。

看到这座城市,就如同整个大明的缩影,繁华的内地城市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全然不管沿海和边关地区百姓们的死活,骨子里透出一股腐朽与堕落的气息,让天狼觉得呼吸困难,若非在进入胡宗宪的大营前,天狼有意要再微服观察一段时间的话,天狼是一刻也不想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天狼夹起面前的一块东坡肉,吃了下去,在这杭州城里,很难吃到大肉包子,这种吃起来甜甜的五花肉便成了他最喜欢的一样食物,比起酸酸的醋鱼,天狼还是更喜欢这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只是一想到现在自己是个白脸斯文商人,还要注意吃饭的形象,天狼便无奈地把翘到凳子上的一只腿给放了下来,改拿起面前的小碗盛起鱼羹来喝。

角落里的一张桌子传来一个狂放不羁的声音:“哈哈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天狼虽然文采不是太好,但也知道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千古名作,专门骂当时在临安的南宋朝廷乃至江南士人们不思进取,不图恢复中原,只想着偏安一隅的颓废风气,现在倭寇正闹得厉害,北边的蒙古又在去年入侵,国家可谓多事之秋,而这杭州城中的奢靡之气却一点不减,倒也真是应了这诗中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