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自食恶果(第3/6页)

梅玉倒是很热心的帮助她,因为他有个私心,想在此地为圣光寺辟下另一个范围,吉马人这股力量以及湖底丰富的金砂,都是极为有力的资源。

所以他在这儿驻扎了将近一个多月,全力从事于吉马族的改革事宜,他在西征的大军中,挑选了一些年轻未成家的光棍,与吉马族的少女婚配,同时也飞书寄航把方天杰找了来,为他求婚娃依那,使方天杰成为一国之君。

方天杰也带了一批人来,梅玉和郑和商量的结果,拔出了三四百人,留在金马吉高原上生根。

这一来使得吉马族有了一千多人,而且以一个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

这一族的人不但年轻力壮,不但男女个个勇武善战,而且精通武技,再加上方天杰熟练战略,又有明朝的大军为后援,很快就成为金吉马高原上的一霸。

郑和对这件事是全力支持的,因为这也是他的使命——开发西洋,建立外番的使命有关,成祖永乐最好大喜功,对前元铁木真大帝扬威西方的事功十分钦佩,一心想钟事前贤,金马岒高原地广数十万公里,也有几十万蛮人聚居。如果能有一个一统的势力在此生根,而且向中原表示臣服,自然是件好事。

梅玉被册封为西方都护使,设府虽在缅甸,但在金马岑高原上能建立一个势力中心,也是大大有利的事,他本人对权势利欲都很冷淡,只是对建文帝的忠心耿耿却无与伦比,处处都在为建文帝打算。

方天杰也是一样,他万里迢迢渡海而来,却是要他娶一个蛮女为妻,这对他而言,实在是兴趣不高,可是为了建文帝,他也只好答应了。

当然,这些事必须还要郑和的支持,郑和对永乐帝的忠心是不会更易的,但他对建文帝也有一份对故主之情,只要是不伤害到永乐帝而又对建文帝有利的事,他都很尽力,以他目前的身份,促成这些事,自然是轻而易举的。

大军再度赋归了,这次班师是十分隆重的,永乐帝居然亲出都门来迎接,因为他们带回了一批足以傲世的财富,也携回了数十万两的黄金。

黄金已经铸成一锭锭的砖块,每块百两,装成了许多木箱,当那一箱箱璀璨夺目的珠宝和金光闪耀的金锭在大殿上当众呈现给永乐帝时,不禁群臣动容,连永乐帝也咧开了嘴,一直就没有停止笑过!

永乐帝的高兴是有道理的,当他第一次派遣郑和远征西洋时,朝中已有一些大臣反对,纷纷劝谏说:“圣人在位,理在修行仁政,间赋节用,以使万民归心,只要政通人和,天下升平,自然近悦远来,万邦咸归,征西之行,耗费糜轻,在此国库尚非丰盈之际,实不宜操此不急之务。”

永乐帝不能说这是去看看建文帝在那儿的情况,自然要招出一套扬威异域的理由,那实在不足以使人信服,他只有一意孤行,硬着头皮发出了旨意。

郑和到底是永乐的心腹,永乐派他主其事时,也向他说了几句私下的嘱咐,大部分是有关于钱的,叫他们在海外时,瞧瞧有什么发财的路子,多少总要弄点回来。

郑和放在心里,出海时着实动了一下脑筋,西洋地方的财源有限,好在土产颇丰,尤其是马六甲一带的香料、银矿等,他也在交趾一带,搜集了不少的珍珠、珊瑚等海上珍品,所以第一次西征回来,算算还赚了一笔。

那次没公开成果,但是国库没有亏损,管度支的人是明白的,朝廷该付的钱没有短缺,地方也没有增加赋税,所以那些大臣们聪明地不再哆嗦了。

上次西征,放了个梅玉为帅,敏感的人已经知道是与建文帝有关了,奇怪的是,永乐帝对梅玉的态度,他登基以后,对建文帝的同党或黜或杀,排挤得十分彻底,而梅玉是建文帝不折不扣的死党,却破例地让梅玉继承了候爷不说,更晋级成了国公,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尤其是那些谷王的同党,他们更是难以理解,谷王就是因为对梅玉过分的迫害而被黜废,他们实在不明白梅玉何能独蒙青睐。

直到今天,他们总算明白了,原来梅玉能为皇家找到了忽必烈藏珍,除了那些光华灿烂的珠宝之外,还有成箱堆积如山的黄金,这笔财富可以抵得上数岁国库的赋收,难怪皇帝要把梅玉捧成风凰了。

永乐帝实在高兴,他觉得他成了空前伟大的皇帝,以前也许有过几个国君,如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等,他们建下了赫赫的事功。但他们却被一个字所困,那就是穷,不是皇帝个人穷,而是国库中的空乏,收入难以付出,不得不以增赋来敛钱,汉武帝甚至于邀天下富户于茂陵,集中统一其财富,以便从中括下一点来。

若不是为了财务所困,他甚至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从没有一个皇帝能像永乐帝此刻拥有如此多的节余的,他心中涌起一连串伟大的计划,决心把自己塑成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