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双宝山大战(第3/11页)

  谷道狭长曲折,从西面山口直接可到另一侧的金沙滩。而两边峰高石险,流沙、落石时有发生。不要说整个大军了,就是一般商客从这里通过也常会有意外发生。

  寻策攻

  这条谷道要想过去很难,但是想凭借地形固守这条通道也同样存在困难。固守,必须是在两旁山上沿通道一线长距离布设军队,用弓箭和滚木礌石攻击、阻挡想从谷道中突过的军队。而问题就在这里,在两边山上能看到山底并可以直接对下面进行攻击的位置并不多,沿线大多地方都是不可立足的山势。也就在谷道中部有两段坡崖,坡不算陡,手足并用可以爬上去。长度差不多有一里多,此处对下面使用弓箭、滚木、滑车攻击都可以。固守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选择谷道最狭窄处将通道堵死。不过那样的话辽国以后想要突击中原,也会失去唯一的通道,必须费很大手脚才能疏通。耶律贺真之所以带兵出山口与周军直接对仗,也是因为地形对固守不太有利。

  失去了第一次让辽军全军覆没的机会,柴荣便更加谨慎周密地进行筹划,以便制造出第二次绝好机会。

  辽军已经吃了一次大亏,这会让他们变得多疑、小心,轻易不会出动,所以诱敌而出、设伏剿灭不大可能。如果周军采取强行突破双宝山的方式,一个是山谷通道中会连续遭遇打击。还有就是到了另一边后,状况正好与上次相反,变成辽军设围堵口子来扑杀他们。

  柴荣在双宝山一带转了有十几天,然后又在军中广纳建议。不管兵卒还是将领,有好计策的都可以进入金顶大帐与柴荣商榷。这也是柴荣的一个过人之处,他认为计谋与地位的高低无关。屠龙者不一定抓得住七寸蛇,打虎将未必拿得下野山猫。上次他用火马车暗藏抹了火油的老鼠、飞鸟来对付辽国骑兵,就是一个马夫长给出的计策。

  搜集来的建议和计策中有两个极为相近。一个是虎捷左厢营都指挥使呼延穆献上的,是出自奇门遁甲术一百零八局中的第三局“游龙拖袍”。这一局原来讲的是游龙口中戏珠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其实尾后带着一个乾坤袍,可以将别人的好东西都掩入其中全部带走。神话故事“地龙入天庭”便是此局原型,后来也有人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王母蟠桃宴”一段也是改编自这个神话故事。另外一个是位老伙头兵给出的“诱猴偷酒”,这是从蜀地的一个真实事情得出的。蜀地峨眉山多产猴子,这些猴子在山果成熟时,会将许多山果摘下储存到崖壁洞穴的石池中。时间一长,各种山果便自然发酵酿成酒水。此酒水甘甜香醇无比,人称猴儿酒。蜀民为了偷到猴儿酒,就让一些人进入猴群地盘,去往猴群摘取食物的林子假装砍树,这就会激怒猴子与人争斗。争斗的人越往林子深处去,猴子越会紧追不舍,意图是将人赶出林子。等猴子远离了窝穴,其他人就可以攀下石崖偷取猴儿酒。

  也就在距离上一场大战快一个月的时候,柴荣确定了下一步攻破双宝山的计策。而这计策是结合了“游龙拖袍”和“诱猴偷酒”的精妙所在。

  具体操作这是这样的,先用一千人的快骑队悄悄往通道中前进,等被对方发现后,立刻以最快速度往里冲。山上的任何阻截都不要反击,只管往前。当遇到阻碍实在冲不过去了,便下马往两边崖坡上攻杀。这一千轻骑是计划的第一步,他们其实是诱饵、是死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敢死队。

  因为有了这一千死士的冒死突破,正常情况下两边崖顶上的辽国守兵会先将滚木礌石砸下,然后还会对没能全部砸死仍在继续往前冲的快骑队进行追击射杀。而当死士冲到过不去的位置,下马往崖坡顶上攻杀时,两边崖顶的辽国守兵肯定会朝他们攻杀的位置聚集增援,坚决阻止他们登顶。

  此时防守辽军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前段崖顶上的辽兵攻杀快骑队,已然是将滚木礌石用光。而继续追击射杀和往后面聚集增援又会导致前面防守段上的人数剧减。在既没有及时补充防守器物,又没有足够人力坚守原有位置的情况下,快骑队后面掩身潜行的周军短靠小刀队会立刻使用登山器具快速抢登崖顶,占住这些防守空缺的地段,然后沿两边崖顶对防守的辽军进行攻击。这是计划的第二步。

  计划的第三步是在崖顶上进行争夺战时,一边继续让步弓手和铁甲大刀队从防守空缺处登山,支援小刀队。一边遣铁骑队以铁牛撞城车开路,冲过谷道。到了另一边立刻以车为营,构成防御,掩护周军大部通过谷道。等人马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集阵对辽军设围的人马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