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6页)

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参加二战,三战的硝烟烽火也仅仅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弥漫了很短一段时间。但问题是,西班牙在二战爆发之前,就已经经历了一场极端残酷的内战,被形容为“半个西班牙已经死了,杀死它的是另外半个西班牙”。之后在三战之中,西班牙又遭遇了马德里核爆等惨剧,所以人口损失的比例依然相当巨大。按照统计,如果从西班牙内战算起,截止到三战结束,西班牙境内大约有一千三百万人死于战乱和饥荒,一百多万人流亡海外。葡萄牙经历的战争时期比西班牙更加短暂,但由于里斯本核爆和全球异常低温气候接踵而至,酝酿之中的新政权尚未建立便已流产瓦解,使得这个国家有整整两年时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在此期间,大约有两百万葡萄牙人出逃海外或死于战乱。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全国性新政府,已经分别在格拉纳达和波尔图成立,国内秩序也初步得到稳定,但战后重建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长。

在欧洲各个传统强国之中,意大利在这十年战乱之中的损失算是最轻微的。但也有六百万意大利人在此期间战死或死于严寒和饥荒,一百多人逃亡海外,另外一百多人迁徙到西伯利亚生活。意大利国内的公路铁路交通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天,也就是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才初步修复。而该国的工业生产依然处于大规模的破产倒闭状态,农业倒是基本恢复了正常,到一九四九年秋天之时,已经有能力向国外出口少量食品。

曾经的永久性中立国瑞士,虽然在二战时期得以保持超然的中立地位,并且通过在交战双方之间做生意而牟取了暴利。然而在接下来的三战初期,因为其不自量力地企图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为敌,最终招致了毁灭性的核打击,首都伯尔尼和苏黎世被核爆摧毁,逃到日内瓦的瑞士政府被迫无条件投降。但不甘心失败的瑞士顽固派,又继续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妄图以游击战争的方式驱逐红军,并且确实促使了苏联红军的主动撤出:因为随着战线的推进,这片土地已经不再具备战略价值,而其它的战场更需要追加投放兵力。

但是,瑞士顽固派还没来得及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随之而来的冰岛火山大喷发和全球异常低温气候,就对这个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的高原国度施加了致命一击。在连续两个“无夏之年”的农牧业绝收和持续三年的大雪灾之中,某些瑞士村镇在大雪里埋了整整三年都没有融化,居民无处逃生,只能在自家的屋子里饿死冻死。而其它瑞士人也必须面对着没有燃料,没有食物的绝望处境——瑞士的周边邻国也同样处于毁灭性的灾荒之中,无法向瑞士提供富余的燃料和农产品。更何况,瑞士的铁路和公路系统早已彻底崩溃,即使能够从国外花大价钱买到物资,也很难运进瑞士境内。最后,在苏联红军不堪承受游击战的骚扰,主动撤出瑞士国境之后,整个欧洲社会主义阵营都对瑞士进行了贸易封锁。虽然依旧无法彻底杜绝某些非法商贩的小规模走私,但在这个全欧洲都陷入饥馑的时代,瑞士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搞到足够养活几百万人的粮食。

就这样,日内瓦的伪瑞士政府最终在叛乱和骚动之中被颠覆,全世界红十字会总部的所在地,在这个残酷的时代连自己都救不了。当三战结束的时候,瑞士已经损失了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全境陷入无政府状态,在欧洲各国之中,下场之凄惨仅次于英国。对于接下来是否还承认瑞士的国家地位,亦或是跟大不列颠岛一样,将其作为全欧洲乃至于全世界公用的罪犯流放地,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各国还在商讨和协调之中。

作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中欧的德国承受了战败的可怕反噬。当柏林陷落,纳粹政权覆灭之际,整个德国已经损失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铁路、公路、工厂、港口全数被破坏殆尽。之后,虽然德国的社会主义新政府并没有真正地出兵参加过第三次世界大战,但美国战略空军的核爆和轰炸却依然没有放过这个早已满目疮痍的国度。接下来的全球低温异常气候,又给了尚未恢复元气的德国农业以致命一击。

到一九四九年的秋天,在战前曾经拥有六千六百万人口的德国,共计有两千两百万人死于战争和饥荒,一千万人为谋生而迁徙到了中亚和西伯利亚。但是相对于德国那两个老对手法国和英国的现状,德国人在这十年毁灭性浩劫之中的处境,相对来说还不算是特别惨的,大约只能说是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

作为日耳曼人统治的另一个国家,奥地利在二战之中同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到了三战时期又挨了核爆,之后的全球异常低温气候,或者说“无夏之年”,同样给希特勒的故乡带来了可怕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