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坚韧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第3/5页)

——好吧,这个回答真的很毛很钢铁……充满了钢铁大叔和斯拉夫民族的残酷暴力美学。

“……诶?整个世界都已经是这副雪上加霜的模样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那些留在家乡的欧洲人居然还能有非洲人的生活水平?我还以为会直接掉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食人族的生活水平呢!”

对此,马彤好奇地眨了眨眼,一脸“天真无邪”地说道,还很可爱地歪了歪脑袋。

然而,她话语中描述的内容却是那么的……呕,真是太恶心了!

幸好,在座诸位都是见惯了大世面的非凡之辈,对于这点小场面自然是个个都能处之泰然。

但同样的道理,对于发生在欧洲的各种惨剧,他们也一点儿也没有身同感受、悲天悯人的意思。

更何况,不要说置身事外的穿越者们,就算是苏联的领导者,在这种你死我活的全面战争时期,也把什么慈悲仁义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了一副冷若冰霜的铁石心肠。

……

事实上,对于苏联人来说,坐视欧洲文明走向毁灭,或许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和长治久安之计。

自从俄罗斯文明诞生以来,就处于严重的地缘困境之中——从地理上看,俄罗斯是一个难以防御的国家,大部分国家的核心区,都有一定的地理屏障,用以建立防御线。而俄罗斯的核心区从中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延续至今,周围并没有山川、海洋等为其提供保护,其国防策略主要不是靠地形上的障碍,而是靠恶劣的气候耗尽敌人的力量,这种对自身损伤极大的焦土战略防御方式,使得俄国在历史上饱受各种苦难的蹂躏。

历史上,对俄国的入侵主要来自两个方向:欧亚大草原和波德平原,前者如蒙古人和更早的匈奴人,后者如条顿骑士团、拿破仑、德意志第一帝国、纳粹帝国——蒙古人的入侵和被驱逐,让俄罗斯文明在血与火的锻炼之中逐渐形成,而对欧洲敌国的防御,则是靠一次次的大踏步撤退和焦土政策,最终以惨胜告终。

为了弥补自身防御上的弱点,对于俄国来说,扩张就是最好的防御——要一直扩张到山脚下与海岸边才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俄罗斯国家,都很难指望天然屏障来保护自己,虽然北方有北极冰海的保护,南方以黑海-高加索为防线,但国土的东西两面却是门户洞开,一片坦途,无险可守。

面对东西两面的军事压力,俄国就需要不断的扩展缓冲区,靠消耗和时间来赢得胜利,但占领大量缓冲区需要驻军、内务警察、情报部门来维持统治,迫使俄国一边需要不断向外扩张,一边需要对内集权甚至推行恐怖政策……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俄国人终于向东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保证了核心腹地的东线安全。但在西线,却仅仅推到了波兰,就再也推不动了——按照绝对安全的标准,需要一路征服到法国才行!

虽然俄国人一直在将自己的边界尽力向西推进,压缩对手的空间。但这实在太艰难了,因为西边就是欧洲列强的腹地,打破头也未必能赢。而且,即使俄国人真的侥幸征服了全欧洲,一路打到了法国,在多佛尔海峡洗军靴,俄国也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消化如此庞大的版图,甚至在现有的版图之中,俄罗斯民族的比例也仅仅勉强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宗教和民族问题乱成一团麻,内部维稳压力远比其它列强大得多。

可见,俄国这种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且经济重心为其他民族所占领的状况,使俄国只能以集权高压制度来统治,而经济重心既靠近战争前线,又无天险可守,导致一旦战败就很容易经济崩溃和国家瓦解。

——俄罗斯地缘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因为腹地敞开,无险隘可守,必须需要靠大幅度的扩张攻势来保持帝国的安全,但过度的扩张又导致消化不良,进而产生内部安全问题和解体的风险,以至于需要强硬的政治体制来维持帝国的存在,而当体制崩溃或强敌入侵时,内部的区域解体和国家安全问题就会同时爆发。

但是,在三战爆发,全球核爆的背景之下,克里姆林宫却发现这一地缘战略困境居然有了解决的办法:如果国境线以西的欧洲大陆,跟黑非洲一样愚昧落后,跟西伯利亚一样人烟稀少,那又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话,苏联就能够像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世界一样,仅凭较小的腹地就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在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候,罗马的人口并不算多,文明程度也不如迦太基人和希腊人,但是却凭着并不算大的意大利半岛,四面出击,无往而不利。一边从希腊人那里学习文明和技术,一边拿野蛮民族当靶子练手,同时凭着相对较高的文明水平,融合周边各个民族,最终统治西方五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