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热闹喧嚣的东方海洋(四)(第2/5页)

因此,在舰娘苏菲的要求下,三亚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先是耐着性子留下了五万白畜战俘不杀,然后为了防止盟军的谍报工作不到位,在撤退过程之中,日方又故意安排那些畏惧红军报复的伪政府官员和地主乡绅,乘船逃往澳门和香港,以便于把“日军主动放弃三亚,并且留下了五万美英战俘”这个消息给放出去——事实上,这个消息如今已经登上了香港报纸。同时还特意让联合舰队主力在三亚近海长时间停泊,好让某些有心人掌握这一动向。等到联合舰队起锚离去之后,如果盟军舰队跟预期的一样趁机偷袭海南岛,突破了琼崖纵队的薄弱海防,救出了美英战俘,那么隔壁刚刚换皮完毕的国民政府广东当局,估计还会举起双手双脚欢迎美英两国的洋大人们在香港暂时安置战俘,顺便接收香港租借地,以此来让自己多一条后路。

这样一来,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利用三亚港田独铁矿战俘营里的五万美英战俘,就能成功做到一石三鸟:

第一,将滞留在新加坡、仰光乃至于西亚和东非的英国皇家海军东方舰队引蛇出洞,拖长英国人的补给线,把英国人拖进中国战场的泥潭;第二,放出联合舰队正在海南岛附近活动的消息,诱使正在黄海地区活动的哈尔西舰队南下索敌,寻找决战机会,从而使其远离日本列岛,让万里北上的联合舰队主力和运输船队,不必经过一番血战,便可顺利穿过对马海峡,突入日本海;第三,凭着美英殖民势力的卷土重来和首先开火,可以造成口实,消除中国红军内部一些人对美英帝国主义的幻想,为下一步的对美英联合作战扫除障碍。

与之相比,让英国人救回五万战俘,稍微补上他们在远东的兵力人力,就是很低廉的必要代价了。

对于这个复杂得有点儿过了头的计划,神重德少将是一直抱有不少疑虑的。按照他这些年满世界敲闷棍砸明火的经验,越是精密细致的作战计划,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就越多,也越是容易在执行过程之中出差错。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万一英国舰队不来偷袭救人,而是进行和平交涉的话,又该怎么办?

——虽然如今的所谓盟军已经名存实亡,苏联原子弹都已经丢到了英国舰队的头上。但毕竟盟军这个名头还是存在的。假如英国方面摆出一定诚意,愿意向琼崖纵队提供一些资金和物资来做交易,那么鉴于严峻的现实困难,还有担心三亚日军的遗留工业设备毁于战火,琼崖纵队或许未必肯跟美英舰队发生冲突。

“……这个问题根本不必担心。如果现在伦敦依然是艾德礼的主和派工党内阁执政,那么倒是有这样的可能。但现实是,艾德礼内阁已经倒台了,好战的丘吉尔重新入主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为了迎合被煽动起来的民意,表现自己的强硬主战立场,丘吉尔内阁至少在短时间内绝对不能跟社会主义阵营作出任何妥协,无论在东方战场还是西方战场都是如此。只要丘吉尔一旦敢软,立马就会里外不是人,被再次赶下台。相反,一场在东方击败布尔什维克并且营救本国战俘的辉煌胜利,在经过新闻媒体的包装渲染之后,却能够给厌战疲惫的英国民众注射上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巩固丘吉尔内阁的地位,提高他的声望。”

舰娘苏菲一边畅饮着椰子酒,一边信心十足地说道,“……共产国际也会发动在英国的力量,设法制造出一定的声势和压力,迫使丘吉尔在东方联合美国盟友做出些行动来——事实上,丘吉尔这个胖子恐怕还巴不得如此,在这场世界大战之中,他从来都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把美国佬拖下水的机会!”

“……嗯,如果真能凭此把中国布尔什维克拉上战车,并且让美英势力进一步陷入中国战场,使其沦为东亚公敌,以此来减轻我国战场压力的话,那么饶过这五万美英白畜的性命,倒也还算是值得。”

神重德参谋长点了点头,可转身望着已经飘扬起镰刀锤子红旗的三亚军港,还有军港背后椰林婆娑的海岸线,又不由得再一次深深地叹了口气,“……但是,就算这一轮的大撤退能够顺利完成,日本的国祚也能得以延续,帝国的《大陆政策》也是注定要破产,而日本民族的帝国之梦,也已经注定要幻灭了啊!”

……

对于东方人来说,帝国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在西洋人带来这个概念之前,东亚根本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帝国”——中国文明里只有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皇帝就是天子,在理论上统治着天下的每一个地方,只不过某些地方统治得直接一些,某些地方统治得间接一些,更远的地方就只有一个空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