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京师大乱斗(下)(第2/4页)

——在入主北京之初,皇太极一度志得意满,想要挥师驱逐这伙“胆大包天的海贼”,顺便夺取他们遗留在岸边营寨里的粮草。但当他得知来到天津做粮食生意的“海商首领”,竟然是黄石这家伙的时候,当即就想起了昔年在辽东被长生营揍得土崩瓦解的恐怖记忆,被吓得魂不附体,非但不敢再打大沽口的主意,甚至连采买粮食的事情也不敢让女真八旗直接出面,而是命令关宁军的人代为负责。此外,皇太极还把原本驻扎在天津卫城的八旗兵都撤了出来,调动到更加靠内陆的保定等地,以防万一……没办法,在天启年间的战事之中,整个女真八旗的任何部队一旦遇上黄石都是每战必败,已经被黄石给打出了心理阴影。

与此同时,皇太极甚至还派出了使节,企图将黄石和陈新招募到自己旗下,联手对抗大明——根据后金国打听到的情报,这两位老对手也都扯旗造了大明的反,所以跟后金的关系似乎也不再是敌人了。

因此,为了化敌为友,皇太极很豪爽地慷他人之慨,分别给黄石和陈新封了越王和齐国公的头衔……然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黄石和陈新都对此一味敷衍搪塞,使得这场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不管怎么样,反正这仗暂时是打不起来了。于是,依靠巨量的粮食输入,还有登陆部队提供的安全保障,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海滩上,就冒出了一座熙熙攘攘的大集市。里面有茶铺,有饭馆,有杂货铺,甚至还有好几间暗窑子,里面据说还有以前的官家小姐在卖身——这人吃人的世道里,只要能换几把米,什么贞操都不值钱。至于那些宁要贞操不要命的女人,自然早已饿死或上吊了。

当然,与上面这些不值一提的小生意相比,如今大沽口最火爆的大宗买卖,也是华盟建立这个贸易据点的主要目的,还要数人口交易……对于女真八旗和关宁叛军而言,遍地都是的草民可要比金银便宜多了!

……

在一艘鳄鱼级俄国登陆舰的航海舰桥上,王秋头戴一顶绒线帽,披着厚厚的军大衣,举着一副高倍数军用望远镜,看着西边的地平线上,逐渐涌出了无数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可怜百姓。

这些“交易品”每一百个人被绳索串成一排,正在一队关宁军骑兵的驱赶下,缓缓地向大沽口营寨靠过来。再仔细看去,他们一个个破衣烂衫,很多人干脆光着脚在雪地里行走,皮肤冻得发青……那密密麻麻的人群,还有仿佛僵尸般麻木的表情,让王秋看着就觉得头皮发麻,心中发堵。

——为了从大沽口的集市上买到足够的过冬粮食,又尽量避免消耗有限的金银贵金属——虽然在北京城缴获颇丰,但相当一部分金银都得用于犒赏士兵和预备发饷,在跟大沽口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谈判之后,皇太极大汗决定大肆“卖猪仔”,下令出动军队,将之前聚集在京师内外的数十万流民,往天津方向驱赶,按照成年男女每人八斗麦或等值的土豆等“粗粮”,老人孩童每人五斗麦,美貌妇人单独另算的价格,向大沽口的“海商”进行倾销。如此一来,皇太极既可以获得大批军粮,又能减小京畿地区发生民乱的风险。

由于这会儿已是天寒地冻,押送的女真八旗又不怎么给口粮,这些流民之中,有一半的人倒毙在了从北京到天津的路途之中,还有不少中途逃散的。只是乱世人命贱如草,这种掳掠人口的事情,乃是女真八旗近年来做惯了的,故而根本没有谁会悲天悯人。甚至如果换成关宁军来押送的话,流民们的遭遇还会更加凄惨——会被搜身得更加仔细,连一些贴身藏着的小件物什也保不住。除此之外,北直隶各地刚刚投降后金的旧明官吏,也都在把各县的流民向大沽口驱赶,使得这地方的人口市场愈发繁盛。

当流民们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被驱赶到大沽口的营寨外围之后,照例就有一队登州军的士兵迎上来,一方面是清点人数,计算总价,另一方面也是防备押运的敌兵趁机偷袭——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几回,至于结果么……营寨外面零星可见的骷髅与断刀残甲,充分说明了这些“勇敢者”的下场。

所以,目前这一队押送流民过来贩卖的关宁军骑兵,总的来说还算温和——仅仅在对待买主的时候。

接下来,这些半死不活的流民们先是围着火堆每人喝了一碗热糊糊,又烤了一会儿火,好歹缓过了一口气,接下来就被一群剃了短发的奇怪士兵用刀枪强逼着理了个短发,然后又被集体驱赶进了几间用木头搭起的棚子内洗澡。这个过程绝对谈不上和平,很多人不停地哭哭啼啼,但面对着那些凶神恶煞的士兵和明晃晃的刀枪,大家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屈从——过去的几个月里,流寇、叛军、官军和鞑子在北直隶轮番肆虐,本地老百姓算是遭了大殃,被蹂躏和屠杀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反抗精神特别强烈的家伙,早已在半路上被女真鞑子或关宁军给砍死了。剩下的都是只求活命,其余什么都不敢多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