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穿越版崇祯帝的决断(上)(第3/4页)

至于饷银就更是别提了——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破北京后,拷掠得来的七千万两白银,此时应该也已经安放在了京中各家豪门富户的地窖里,而朝廷府库却是空得可以跑老鼠,皇帝。

总之,跟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覆灭前夕的君士坦丁堡相比,此时的北京城中不缺钱、不缺粮食、不缺军械、不缺精兵、更不缺壮丁——加上北直隶各府县涌过来的难民,京师的人口都已经快要增加到二百万了,看似还可一战,其实这些钱粮兵马都不在皇帝的掌控之中,一分一厘都用不到战事上。更要命的是,满朝上下的军心和士气已经垮了,官僚机构也瘫痪了,文武百官的忠心更是很成问题,就如同苏联解体前夕和满清覆灭的时候一样,纵然再怎么有兵有钱,奈何大势已去,也同样是穷途末路了。

“……这城里囤积的无数钱粮,都不是我能够动用的,能打的精兵也全都调不动,还得防着他们造反谋逆……整个世界都是战斗区域,连皇宫里都不是安全区,这样堪称地狱难度的游戏副本,可怎么打呀?”

一阵阵呼啸的寒风之中,穿越版的崇祯皇帝在几个太监宫女的簇拥下,满腹心事地下了城楼,坐上一顶软轿,慢吞吞地往宫里挪动——作为一个打游戏总是被人抢宝抢怪抢装备,抽奖从来只有安慰奖的倒霉蛋,他已经习惯于把一切事情都做最坏的考虑,而如今这种万事皆哀的氛围,也由不得他不往坏处去想。

“……如今八旗兵还没杀到城下,京城里就已经是这种好像世界末日一样的情景。等到皇太极在城外扎下大帐的时候,还不是得要一哄而散了?唉,听王承恩的说法,关宁军的叛将这阵子一直在派人往京城里活动,许多官员都已经下落不明了……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弃官而逃的家伙还算是好的,留下来的那些官员说不定更坏——只怕他们不是想着为国尽忠,而是想着拿我的脑袋去向皇太极请功讨赏啊……”

他忧心忡忡地嘀咕着,思索着眼下混沌不清的局势,不由得感觉这寒风更冷了,甚至冷得刺骨。

——在东林党的忽悠之下,当初还是高中生年纪的崇祯皇帝,在即位初年曾经一度裁撤了东厂,锦衣卫也被削弱得只剩了一个空架子,以表示对天下“正人君子”的信任,导致国内情报系统完全崩溃。之后察觉到情况不对,崇祯皇帝虽然对锦衣卫的特务机构有所恢复,但才刚刚着手,就遇上了眼下的塌天剧变。

所以,眼下北京锦衣卫的所谓情报能力,也就是派人换了衣衫到茶馆里听听市井流言而已,当真是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结果,如今这位穿越版的崇祯皇帝在接手了前任的烂摊子之后,便十分惊骇地发现,作为一个大帝国的最高元首,他所能够获得的民间资讯,充其量也就是和京城茶馆店小二所知道的一样多……

于是,情报资讯的严重缺乏,就让这位身为悲观主义者的穿越版崇祯皇帝更加忧心忡忡了——如今的北京朝廷之中,究竟还剩下几个忠臣?该不会满朝文武都已经串通好了,只等着八旗兵一到就献城投降吧?

而他头脑里的历史知识,也让他不能不把一切都往坏处想:记得他在穿越之前,也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穿越南明的架空小说,开头有一段就是说,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看到大势已去,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坐在宫里等死,而是自己带着王承恩和几百内操净军(武装太监)出宫,想要从正阳门逃出去,不料城头上不肯开门,后来又跑到兵部尚书张缙彦守的朝阳门,试图混出城去,张缙彦也是选择了拒不开门放人,到后来,崇祯和王承恩又到安定门,那里竟是远远看到有兵马过来,就立刻敲梆子放箭,把崇祯和内操净军远远就赶开了。事情到了这等众叛亲离的地步,崇祯皇帝才彻底灰心绝望,在长安街解散了剩下的内操净军,自己和王承恩回到内廷,直入煤山,披散了头发写下血书,然后找了棵歪脖子树上吊。

——在李自成挥师包围北京的时候,包括首辅、勋贵、兵部尚书甚至皇亲国戚,整个北京城的满朝文武全都早已跟李自成谈好了条件,准备把崇祯皇帝拿出来充当投名状,然后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新朝元勋了。城墙上那些守军的主要任务也不再是抵御陕西农民军,而是防着崇祯皇帝出逃:在闯军抵达的时候,北京城已经不再是抵御外敌的堡垒,反而变成了关押崇祯皇帝这个高级死囚的监狱!只是因为害怕担上弑君的骂名,这些投降官员才没有亲自动手攻打紫禁城,而是等着李自成来砍崇祯皇帝的脑袋罢了。

否则的话,以北京城之坚固,之前清军多次围攻也未曾陷落,怎么李自成却能在两天内占领全城呢?答案就是整个朝廷都抛弃了崇祯皇帝,百官勋贵根本没有抵抗,就“开门迎闯王”了。只是李自成根本没有守约的打算,事先便打造了五千副夹棍,一进北京就立刻毁约变卦,将那些投降的官员抓起来严刑讯问,当众打死了不知多少人,并且一口气拷掠出七千万两银子,这才让朝堂上一众作死专家后悔不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