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二十三)(第3/8页)

随着这么一大帮超过全城总人口的消费者涌入巴达维亚,在最近的几天里,巴达维亚的市面变得空前繁荣,水果、蔬菜和稻米的价格一口气暴涨了三倍,妓女的身价则涨到了五倍,还依然供不应求。整个城市的牲口和鸡鸭都被兜售一空,酒馆里更是只剩下椰子水可以出售——连最粗劣的当地土酒都被卖完了。

与此同时,这些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船队,也把来自欧洲、非洲、美洲和中国的无数新奇商品,一齐运到了巴达维亚,不仅引来了成群结队的东南亚土著商贩,不同的船队彼此之间也在频繁地进行贸易,从而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临时性交易集市。虽然还比不上荷兰本土阿姆斯特丹港口千帆云集、证劵交易所人头攒动的盛况,但对于身处在文明世界边缘的巴达维亚市民来讲,这也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奇景了。

但这种繁荣兴旺的景象和随着而来的滚滚财富,并没有让卡蓬蒂尔总督感到丝毫的欣喜,因为这些给巴达维亚带来海量财富的远方来客,同样也能轻而易举地将他的巴达维亚港在顷刻间就夺走或毁灭!

对于一位权力欲很强的上位者来说,这种对局面完全失去掌控、只能听天由命的感觉,真是糟透了!

当然,在进入巴达维亚港之前,无论是挂着蓝白十字启明星旗、蓝白五星旗,还是红色双剑苍鹰旗,又或者其它什么旗帜的舰队,都向此地目前的主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彬彬有礼地表达了善意,甚至赠送了礼物。但经验丰富的卡蓬蒂尔总督对此并不怎么放心:在大航海时代,唯有炮弹才是真正的公理。

在过去的殖民岁月里,荷兰人就曾经无数次向土著酋长们表达了善意,馈赠了礼物,随即在打探清楚对方的底细之后突然翻脸,用铅弹和马刀热情招待前一刻的“好朋友”……即使是欧洲各国的“文明人”殖民者之间,这种说翻脸就翻脸的事情,也从来没少发生过,如果有谁吃了亏,多半也只能自认倒霉。

然而,在绝对的武力优势面前,一切狐疑和提防都是毫无意义的——由于巴达维亚根本不可能承受三百多艘武装船只、上万门火炮的愤怒,所以不管卡蓬蒂尔总督心中再怎么七上八下,也只能一边祈祷上帝保佑对方真的没有恶意,一边陪着笑脸大排宴席,以最殷勤的方式欢迎诸位远方客人的“大驾光临”……

——如果在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敢把对方拒之门外的话,那可就真是不折不扣的作死了。

“……东岸共和国、华美共和国,还有澳洲人……这些位于世界不同角落的家伙,怎么突然就凑到了一块儿?并且还偏偏选择了巴达维亚作为他们的聚会场所!”卡蓬蒂尔总督满腹纠结地嘟哝着。

虽然僻处于世界另一端的东南亚,但卡蓬蒂尔总督并不是孤陋寡闻、对新大陆一无所知的人,事实上,一直以来他都很注意搜集有可能威胁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国家或势力的情报。而新大陆的东岸共和国和华美共和国,这两个曾经与荷兰人多次进行周旋和较量的国家,他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搜集相关的情报。

只可惜美洲毕竟距离巴达维亚太过于遥远,而且有关这两个彗星般闪耀崛起的异教徒国家的一切传闻,都显得太过神秘,外界只流传着一些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只言片语,很多消息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让一贯严谨的卡蓬蒂尔总督无所适从。他只是隐约知道,这两个突然出现在美洲的新兴国家,都自称是东方中国人的后裔,都掌握着很多令欧洲人垂涎的奇妙技术……就像三年多之前突然出现在海南岛的“澳洲人”一样。

事实上,当“华美人”、“东岸人”和“澳洲人”同时出现在巴达维亚,站在荷兰殖民者的面前之时,不仅仅是经验老到的卡蓬蒂尔总督,只要是稍有思维联想能力的东印度公司雇员,都注意到了这三群人之间十分微妙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穿着与明国式样截然不同、也与当前欧洲风格迥异的简洁服饰;都留着与明国人、日本人和东南亚土著差异很大的短发;都说着几乎同样口音的中国话(普通话);都拥有一种冒着黑烟、无风自动的神秘船只……由此可见,他们很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或者曾经属于同一个国家!

而这个发现顿时让卡蓬蒂尔总督更加担忧了——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目前部署在巴达维亚的武装力量和防御工事,哪怕是抵挡这三支舰队之中的任何一方来犯,看上去都很有难度。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图谋这座港口的话,那么卡蓬蒂尔总督似乎现在就应该开始草拟在投降仪式上的发言稿了……真是不幸啊!!!

正当卡蓬蒂尔总督一脸忧郁地望着港湾内的异国舰队之时,穿着礼服的安东尼·范·迪门海军上将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这位曾经在欧洲本土混得很惨的荷兰商人,自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就成了巴达维亚城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目前更是巴达维亚所有荷兰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个十足的强硬派和扩张主义者。在原来的历史上,他还会在五年之后继承卡蓬蒂尔总督的位子,成为巴达维亚殖民地的下一任荷兰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