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霍格沃兹神术学院(上)(第2/5页)

而事实也是如此,即使是之前的古典帝国时代,由于地处在不列颠长城以北,罗马帝国的边境之外,苏格兰也没有像英格兰一样享受到古罗马文明的恩泽,始终停留在部落时代,微弱的文明之火在蛮荒之中奄奄一息。等到了中世纪黑暗时代,就更加扑街了。中世纪的意大利人看待苏格兰人,那真是跟现代欧洲人看待黑非洲土著差不多——言行举止粗鄙没文化倒也罢了,关键是苏格兰的气候太冷,土地贫瘠,农业技术也很糟糕,庄稼的亩产极低,农民没有多少富余的粮食可以出售,自然也就无法供养太多的脱产人口。

在这个时代,整个苏格兰也只有几十万人口,粮食还经常不能自给自足。如果在苏格兰高地上随便找个城堡进行扩建,然后让一大堆脱产的师生入驻过去,只怕是立马就能把那附近的穷乡僻壤给吃垮了!

嗯?从外界进口一切食物、布匹、燃料等生活物资,还有文具等教学设备,不依靠周边地区的出产?如果有钱的话倒是可以,但配套的道路和港口又在哪里?而且这么搞的话,霍格沃兹学校的生活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甚至高得让绝大多数人受不了——正如后世某些非洲国家的网费居然高达每小时十美元一样。

而且,在工业革命之前,对于大多数的欧洲人来说,位于大不列颠岛南部的英格兰王国,就已经是僻处一隅的乡下地方了。至于大不列颠岛北部的苏格兰王国,更是乡下地方之中的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金银琥珀之类吸引眼球的特产,基本上可以说是绝对没人愿意去的穷乡僻壤、蛮荒边陲。如果把霍格沃兹学校盖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就相当于在现代中国把重点院校盖在西藏差不多:除了苦修士,多半没人肯来!

除此之外,由于这个时代的苏格兰人文化水平太低,一个镇子也未必能找出一个识字的人,想要在本地招生也很困难——连文字都不认识,怎么学咒语?但如果教师和学生统统都是外国人,那么跟本地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异常疏离,容易被误会成“入侵者”之类的角色,闹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矛盾……千万别低估苏格兰人的排外情绪,眼下距离那个威廉。华莱士喊着“自由”起兵的时代,还只有不到一百年呢!

综上所述,本着科学和负责的精神,王秋和马彤最后还是放弃了在苏格兰高地建校的打算,转而直接利用牛津大学城遗留的校址,换上霍格沃兹学校的牌子了事——与寒冷的苏格兰高地相比,牛津河谷的条件可就强得多了:毗邻肥沃的伦敦平原,吃饭问题绝对不用发愁;泰晤士河穿城而过,交通也很便利。中世纪欧洲那些几十吨的木头海船,甚至可以从泰晤士河口一直行驶到牛津,中途无须改换陆路。

为此,穿越者们还特意使用哆啦A梦的二十二世纪自动工程机器人,引入泰晤士河水,在学校门口挖了一个“黒湖”出来——但大章鱼就实在不敢放进去了:万一这怪物真的掀翻了船只吃人可怎么办?

事实上,在得知“天使”们的建校计划之后,威尼斯总督、教皇和那不勒斯女王都争着发起邀请,想要把学校弄到他们的地盘上,但最终还是被拒绝了——霍格沃兹学院若是不摆在英国,感觉就太奇怪啦!

……

“……教皇陛下,国王陛下,总督先生,还有两位女王陛下请看,这是我们为霍格沃兹学校开凿的黒湖,有了这个湖之后,渡船可以直接从泰晤士河上进入牛津市区内部,并且在学校附近有个能停船的空间。如果换上手划小艇的话,还可以沿着市区的人工河道直接进入各所学院,就像水城威尼斯的布局一样……”

站在一艘平底小船上,缓缓驶入刚刚完成了“市区整改工程”的牛津市,来到一片碧波荡漾的开阔水域,指着湖心小岛上巨大的招财猫雕像,王秋对教皇克雷芒六世、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英格兰女王琼,苏格兰国王大卫、威尼斯总督安德烈等诸位贵客如此介绍说“……欧洲各地来求学的学生,都可以乘船从其它国家的港口直接抵达牛津,而商人也可以从水路贩来学院所需的东西……现在,牛津的黑死病还只是刚刚平息,原本的三万多市民死得所剩无几,而那些逃到乡下的避难者,大部分也都还没回来,所以市容看上去还比较冷清,没什么人气。但是没关系,相信在学校成立之后,这座城市肯定会很快繁荣起来的……”

当然,挖一个黒湖作为霍格沃兹学校的人工港倒也罢了,但若是要在平坦的牛津谷地里堆一座人造山出来,就显得太莫名其妙了,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所以,这所霍格沃兹学校还是沿用了牛津大学的布局——由于最初是学者们自发建立的学院,所以牛津大学在创建之时没有规划统一的校区,当时学生和教师都租住在城内不同地方,各自讲学。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就采用了独立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形成了牛津大学,接下来一直到现代也仍旧保持着这一传统:牛津学院及其机构散布于牛津全城。每个学院由300-500个师生组成一个集体,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大学的建筑也基本都是各个学院自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