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3章 一件趣事(第2/3页)

看着张重这栋别墅,余冬雨笑着说道,“这下终于能感觉到你是个土豪了。”

“这房子又不贵,你们谁买不起?”张重说道。

“我买不起。”许海举手。

“我也买不起。”梁晓也跟着举手。

“别哭穷了,你们多卖点字画,这房子不就有了么?”余冬雨揶揄道。

许海嘬了一口烟斗,说道,“苍耳兄,虽说都是靠笔吃饭,但是咱们跟你们又不一样。只要保证质量,你们的作品越多越好。但是咱们不行啊,写得再好,画得再好,作品一多,身价就要往下掉。而且吧,你们一本书能买千万甚至上亿人,但是我们的作品却只能卖给一个人,效率低啊。”

同是行业顶级,画家确实没有作家赚得多,不仅仅是许海说的这个原因,最关键的是,字画这种东西炒得再高,最终大部分利润也都是被收藏家们拿去了。

而且还有一点大家都不太愿意说,那就是画家只要活着,画就没有办法卖出太高的价格。

其他各行各业当然也有这种“死者为强”的现象,但是艺术界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而且最畸形的是,艺术家死得越早越好,最好是英年早逝。

寿终正寝不如身患绝症,身患绝症不如自我了断。

像许海和梁晓这种活得好好的,而且没有什么特别的八卦新闻的艺术家,作品自然很难卖到太高的价钱。

一堆文化人,老是谈钱也不太好,何如初转移话题问张重,“我看新闻说梁砚秋去你们时中学院任教了?”

“嗯,是有这么回事。”张重点头道。

方涯唏嘘道,“之前我们学校特意去请他回燕京师范大学任教,他没有同意,没想到这才过了不到两年,你竟然能把他请到时中学院去。”

刘源杠道,“你这话说的,难道时中学院还不如你们燕京师范大学怎么的?”

“我可没这么说。”方涯翻了个白眼,“只不过燕京师范大学是他母校,毕竟是有感情在的。而且他回去任教也算是锦衣归来。”

“人家也可能是在燕京师范大学留下了什么不太美好的记忆,怕回去之后睹物伤情。”

“我不与你说,满嘴没半分道理。”方涯摆手道。

“哈哈哈。”刘源连笑了三声,“万老师,事实就是梁砚秋拒绝了燕京师范大学,而接受了时中学院的邀请。”

方涯说不跟刘源说,就不跟刘源说,抱着胳膊,昂着头不理他。

虽然知道他们惯喜欢在一起杠嘴,不过张重作为主人还是出言拉架,“我也是钻了空子,梁老师这两年大概正好有教书的心,被我碰上了。我这个人运气向来是很好的,不然也不会结交你们这些朋友。”

却没想到张重这拉架也没拉到点子上,反而拉出来一个新的争论。

方涯抱着胳膊说道,“你也并非总是运气好,也有运气坏的时候。”

语言间目光撇向刘源,意思不言而喻,张重认识刘源就不是什么好运气,属于遇人不淑。

刘源自然不愿意吃亏,反唇相讥道,“万老师倒有些自知之明。”

庄语看不下去了,对他们两个说道,“你们两个怎么跟小孩子似的,让人笑话。”

王忆也笑着出口转移话题,“不如我给你们说件趣事吧。”

听到王忆有趣事要说,其他几个人,包括方涯和刘源都把目光投向王忆。

“什么趣事?”

“这事我也是听说,我老家巴蜀地方上有一个县,叫绫罗县,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

有人摇头,有人点头,张重笑着问道,“可是那个绫罗绸缎、吃不上饭的绫罗县?”

“正是。”王忆点头。

张重这么一问,其他几个对绫罗县名字陌生的人也都想了起来。

古时这个地方养蚕的人很多,曾经也富裕过一段时间,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地方上缺粮少食,绫罗绸缎又卖不出去,才造成了绫罗绸缎、吃不上饭的阶段历史现象。

“这个地方有什么趣事?”庄语问道。

王忆说道:“之前不知道是哪位干部脑子一热,搞了个送书下乡的活动。活动声势浩大,绫罗县作为试点县城,辖下的几个村每个村都送去了大量图书。据说分到每个村民手里的书,平均下来是六本。”

刘源皱了皱眉毛,“这事先不说初衷好坏,这样做最后肯定无疾而终。”

“嗯,没错。结果可想而知,很快村民手里的书都被二手书商们给收走了。后来有网友在二手书交易平台看到了大量的盖着文化馆的印章的书,这事就被挑开了。后来听说波及到一批干部,撤了好几个村长书记。”王忆说道。

刘源嗤之以鼻道,“撤村长书记干什么,要撤也该是撤拍脑袋下这个决定的人。如此尸位素餐之人,浪费公帑,实属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