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7章 卡莱尔和新书(第2/3页)

“嗯,这个项目我这边通过了,至于项目资金,五千有点少得不像话,回头让财务先拨三万块钱给他们好了。”张重说道。

“好,我知道了张院长。”文汉笑了笑,“他们还在等着我消息呢,我这就跟他们说。”

……

当张重和家人坐上飞往美国的飞机时,606寝室的几个人也踏上了他们的征程,遥远的西方,还有一整片欧罗巴大陆等着他们去探索和征服。

“俞壁,怎么样,叔叔没有为难你吧。”

风仔靠在座位上,笑吟吟地说道。

俞壁笑道,“为难我?他听说我拿了学校的基金做项目,高兴得合不拢嘴,非说要过来送我上飞机,我是好说歹说才把他劝下来。不过他人没来,资金却到位了。我从小到大就没见我爸这么大方过,给我打了两万块钱。”

“你爸土豪一个,两万块钱对他来说不是洒洒水。”

“我爸确实有点钱,但是他抠啊,上次我想换个手机磨了他半个月都磨不下来,最后零零碎碎去他工地搬了近一个月的砖才换了部手机。”

“这点我支持你爸。”老秦笑道,“要不是你爸不停地磨练你,哪有你现在这样耐操的身板?”

几个人正在热闹地聊着天,后座的李进却忽然说道,“趁着这个时间,你们要不倒倒时差,要不看看资料。两个月的时间,对我们即将要做的研究来说还是有些短,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

李进的话像是一盆清水从其他几人头上淋下,让他们瞬间清醒,他们此行可不是为了玩来的。

既然学院通过了他们的申请,还拨了三万块钱过来,那他们就不能辜负学校的期望。

如果说一开始他们只有一腔热情的话,现在他们则是多了一份使命感。

几个学生在内心暗暗告诉自己,这两个月一定要干出成绩让院长他们看看。

……

相对于606寝室,张重他们这边的旅途要更加漫长一些。

张重他们一家坐前后两排,杨凤霞就坐在张重的左手边。

旅途刚到一半,杨凤霞笑着说道,“到地方之后,交流会并不会立即开始,咱们还有两天的时间休整。”

“那不如杨主席给我说一说这次文学交流会的具体事项吧,我也不能一点功课都不做。”

杨凤霞点了点头,“行,那我给你说说。这次咱们要在两个城市停留,第一站是纽约,第二站是洛杉矶,这你应该知道了。”

张重笑着点头,这他当然知道,当时他们这边确定签售站的时候,两边都交流过。

见张重点头,杨凤霞继续说道,“纽约这边接待我们的是《文学消息报》和哥伦比亚大学,按照行程,我们要先去《文学消息报》本部进行一场文学研讨会,随后再去拜访哥伦比亚大学。这两边都有一些美国本土的著名文学家参与进来,他们给的名单比较长,我捡几个比较重要的跟你说一说吧。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卡莱尔了,你有听说他么?”

“有些耳闻,他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元老人物,七十年代凭借中篇小说《从这里到永远》名声大噪,当时他才只有十九岁。美国的主流文学圈对他评价颇高,很多青年作家也都表示卡莱尔是他们心中的圣塔,一座一直追逐,却永远都越不过去的圣塔。”张重说道。

杨凤霞笑了起来,张重嘴上说只是对卡莱尔有所耳闻,但是却说得这样详细。

卡莱尔在美国主流文学圈确实举足轻重,只不过现如今文学的风向使然,让现实主义文学只能生存在夹缝之中。

也是因此,如今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们才会大力推崇卡莱尔,因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需要一个领头羊。

卡莱尔就是他们需要的领头羊。

当代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是战后出现的第一股文学浪潮,但是要说当代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不得不先提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来源。

受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欧洲的现实主义思潮和文艺运动影响,现实主义很快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潮。

十九世纪后半叶,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垄断集团的迅速形成,财富的迅速积累,构成了一个时代特点:一个过度和极端的时代,一个衰退和进步的时代,一个贫困和财富炫耀、郁闷和充满希望的时代。

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们写出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反应美国西部、南部、东部人民生活的小说。

这些小说广泛地表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并力图将人们的生活画面真实、清晰、透彻地表现出来。

近几十年,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华夏能够有生存土壤,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