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玩就要玩大点(第2/3页)

是的,格林·特鲁曼的这份计划中需要跟许多人打交道。

比如技术要变现首先要吸引到国内那些高科技公司的注意,总得把这些能够充分预估这些技术价值且具备话语权的家伙们拉进来吧?

所以格林·特鲁曼的计划中就有这么一步。

给这些公司展示些宇馨科技暂时还未发布,但可以拿出来换钱的技术。

“嘿,兄弟们,这技术牛不牛?你们想不想要?”

“想要简单啊?大家都是兄弟,咱们也不谈钱了,我免费授权你用。这种能够给推动你家股票大涨的技术,你让我喝点汤没问题吧?配合我在最近弄些你家的股票,技术你们免费使用十年,随便你们怎么去宣传。”

技术送出去,收获了友谊,为了保证自家的利益,这些公司也会大张旗鼓的宣传。

以华尔街的敏感,有这些爆炸的科技做底子,科技股必然会有一波爆炸性的涨幅。

接下来就可以正式进入计划了。

那就是技术资产打包。

我旗下这些技术专利厉不厉害?

当然厉害!

没见这些公司只是拿到使用权就已经在股市上的大放异彩了?那把这些技术分批打包,折算成资产包装一下,拿出去卖应该没问题吧?

当然这里打包卖就又有学问了。

比如当然不能像王宇飞那样把什么6G技术直接打个包拿评估,而是要把那些成熟的技术跟一些还在孵化期,乃至不太打眼的技术专利一起打包,转化成可债券化的资产。

什么?第三方评估评价问题?

真当利益深度绑定的那些高科技公司都是好脾气的?

尼玛,这项技术每年能带给爷爷我数千亿美元的市场,你给个低估值?这明明是优质到不能更优质的资产!上市后我家都要买入的。

是的,的确是要买入的。

经过评估之后,十年要花多少代价才能研究出类似的技术?

购买这种技术资产的债券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这甚至比直接收购技术要划得来的多。

想想看吧,这种债券的购买对象并不一定对科技感兴趣,那些购买者更多的只是希望这些债券能不停的升值而已。

但是对于这些科技公司而言,这些债券意味着技术本身。

技术本身在华尔街不产生价值,但是在这些公司才能产生价值。

至于这些债券未来资不抵债了?

对于这些公司而言,不一定就是坏事。

以极低的价格将技术收购到手中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很不可接受吗?

如果价格暴涨,那正好,防御性买的这些债券还能抵个大价钱,一样是赚啊!

第一步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了。

手上有了这么一批高价值的债券,拿去抵押换钱绝对是华尔街的日常操作。

就算监管层也没什么好说的。

毕竟这些债券都是硬技术做担保的,而且这些可都是极为优质的资产啊!

说白了,当年次贷危机为什么酿成大祸?

本质原因不就是在华尔街玩套路的过程中,银行系统跟资产评级系统全都忽视了这种玩法中的道德风险么?

只要房价一直上涨,银行给什么人都敢批贷款。

管你有没有正经工作,管你有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只要你敢贷,我就敢批!

反正这些人把房子买了之后,房价只要上涨,这帮人肯定会按时还款,真的还不上了,把房子一卖,足以覆盖成本。

更别提这些数以万计的房贷早已经被打包成了各种债券,让银行赚得盆满钵满。说白了,那十多年就是一个抢钱的时代,只要你的心够大,天空就有多大,反正最终是有人买单的。

只是大家都太贪心,一起玩过头了,才酿出的危机。

所以之后美联储给出的监管措施也主要是针对银行跟评级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切断了银行肆意发放贷款的冲动。

通过对评级机构的管理,让其评级时更为慎重。

毕竟真的再玩出火来,大家都所以承担连带责任的。

但是这种以科技为基础的债券就不一样了。

对于世界老大来说,通过高科技赚钱早已经在高层达成了共识。

高产出的第一生产力留在国内,将低附加值的劳动洒向世界,本就是全球一体化的初衷,也最符合真正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看,这些技术资产都是优质资产。

背后还有一票支撑起美股的高科技公司背书,这样玩起来完全不会有打包其他债券时的心理压力。

到了那个时候打包打包再打包,几乎符合所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