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割裂

四月初一, 皇后舆驾、皇后的女官们、以及洛阳大行台百官车驾将从长安出发,沿渭水乘船行至郖津,在到达三门峡之前提前登岸。随后走陆路至新安, 再经由谷水、函谷关一路到达洛阳。

金色的銮舆与赫赫仪仗,宛如穿在宫城中轴线的光带。元澈隔着白玉栏杆凝视着那台銮舆, 只见皇后一行已经来到甬道。陆昭身着章服, 宫殿檐角沿射来的强烈日光,恰恰扫过她的面容,此时, 一切仿佛与她当年未入宫时一模一样。

元澈看着在庞满儿的陪伴下慢步踱过来的陆昭,一霎时觉得正在不久之前, 他以同样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妻子。只是车舆的朝向、行走的方向,一切都相反罢了。

仪式优雅而缓慢, 宛如酸楚点点滴滴地郁积在元澈的胸口。

“臣妾拜别君王,唯愿君王……”

祝词的篇幅很长, 仿佛刻意拖延告别的时间。陆昭一直低着头,这让元澈投向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变得热烈。章服遮着陆昭的身体, 那都是他所熟悉的地方。哪里柔软而脆弱, 哪里坚实而饱满,哪里羞起来灿若烟霞,哪里被触碰时惊惶如兔。在平静的时刻, 它怎样表达悲哀,在浪起时分,它又如何表达欢愉。然而唯有被层层帛带与大袖遮掩的腹部, 萌生出一层未知的光。

终于, 在祝词结束的时候,元澈弯下身来, 他想托住陆昭的腰,将她一力揽起,但伸到一半的手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止住了。索性那双手在空气中都兜了个圈,重新回到陆昭手肘的部位。

“皇后一路多加保重。”

元澈的语气克制且不失郑重,此时他该托着她的手,帮她登上车驾了。可是他全身简直如凝固一般,一动不动,因为他的目光与陆昭的目光迎上了。

那双如冰封一般的清冷凤目,在阳光下湿润了。阳光却像一把小巧的金锁,将眼泪锁在那双眼睛里。陆昭的目光坦诚地望着他,没有求救,没有畏怯,仿佛想把一切都停放在此时的定格。热烈的情爱早已在龟裂的边缘徘徊日久,与冷静的理想对峙着。他们既是彼此的恳求者,又是彼此的鉴赏者,期望与绝望交杂着,这或许才是他们之间感情的实质。

想到这里,元澈的手臂变得松弛了,他与陆昭都重新铆足了力气,一气呵成,他送她登上了车舆。他与她一道目视北方的天空,澄澈的碧蓝如同投影一般,将他们的瞳孔遮住了,再也没有映照彼此身姿的余地了。

车门关闭发出了轻轻的撞合声,周遭仿佛一下子沉寂下来。继而,轱辘转动的声音次第从宫门传开,夏日的暖风犹在,而陆昭,已经走了。

生是胎儿从母体剥离的过程,而育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告别的过程。生之结束,乃是育之开始,血与肉分离的一瞬间,情感上的依存攀升至极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情感的依存慢慢减弱,衰老与新生的对抗,资源的付出与转移,积累的持守与传承,尽管会有胶着的相抗、微妙的平衡,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一方获得所有。

洛阳大行台之于长安是如此。

权力的孕育,亦是如此。

在陆昭临岸回首,眺望长安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这种双重的割裂。

照着预定路线从长安至洛阳,最快也要五日。闲暇之余,陆昭也开始着手布置皇后属官、司州刺史府以及行台的官僚构架。

刨去暂时属于吴玥的镇东将军府不谈,陆昭还是希望皇后、刺史、行台三府能够达到一个政令互通的效果。这种想法未免僭越,因为着意味着府事与国事混为一谈,家事与国事内外难分。三国曹操丞相霸府就面临过这种局面,丞相府与魏王府并立,权力在二者之间不断的分化与过渡。

曹操化家为国,致力于缔造一个独立于大汉王朝的统序与制度。对于陆昭来说,虽然还远未到这一地步,但洛阳不啻于会成为一个独立于长安的行政中心。在三国时期上演的事汉与事魏的抉择,于洛阳大行台来讲,日后是一个东都利益体和西都利益体的分化。过程虽然远非政治扼杀那般残酷激烈,但利益带来的力量凝聚,绝不会逊于当时。

“皇后此次建立行台,未来我家未尝不可以此试取王号,以效魏武之故事。”陆遗早早赶到行台暂时停驻的地方,作为陆家的自己人在私下会面时向陆昭浅提了这一考量。

陆昭却摇了摇头:“魏武力挽汉室于狂澜,武功烈烈,我等不过大权初执,底蕴相去甚远。一旦暴露此想,虽然会不乏呼声,但大国分裂,法统难存,众人不得不择舍割裂。无论我家是否有此心此力,也须得在伐楚之后。”

“是。”陆遗识趣地低了低头,皇后根本没有对这个提案给予彻底地否定,那就意味着这是她所默认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