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布政

第一批清洗已经告一段落, 其余人的议罪大多就是走一个形式。但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现在已经清晰地摆在台面上。

首先,尚书台及各部、九卿、以及大部分文吏僚属缺额极大, 需要及时从各州郡遴选。再者,司州的乱军四散开来, 没有了王叡的统领, 反倒开始作乱。灾民需要调拨粮食赈济,军户、在籍的良民也要遣返回原籍。同样,王叡也要迅速缉捕归案。尽管王济的供词中没有任何证据指向王叡参与到谋反之中, 但是王济本身就是谋逆罪,子孙自然也都不能幸免。

最后, 渤海王既然已死,那么与楚国的联姻也就搁置了。楚国公主如今已经过江, 是否遣人送返也要再议,但朝野中不乏有声音要求皇帝本人将楚国公主接纳下来。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没有力气去打一场举国之战。

尚书台最先做了整改,诸多曹令合并, 减为六曹, 即吏部、民部、祠部、七兵、都官、度支。以录尚书为长官,令、仆射副之,置六尚书、二丞。

其中祠部合并了原来的祠部、仪曹, 掌宗庙祭祀礼乐制度,从九卿之一太常里瓜分了大部分礼仪职权。而原来的太常仅剩下管理皇帝陵墓、寝庙所在县邑,每月巡视诸陵, 并兼管太学部分事务, 算是彻底的高位虚置养老岗。祠部尚书现由侍中孔昱兼任。

民部合并了原来的左右民曹,掌民事及土木工程, 削减了司空的职事,将作大匠弃置不用,新民部尚书由原来的将作大匠陆扩继任。

七兵尚书掌军事枢务,主管全国军事行政,领左右中兵、外兵,及骑兵、别兵、都兵七郎曹,掌全国兵籍、征兵、仪仗。从本质上来说,打破了一部分州刺史加兵的统治壁垒,国家对兵力会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七兵尚书目前尚未置,但未来或属宗王,或属寒门。

而都官部职掌制定律令法制、徙隶、水利工程、舟船津梁、宫廷百官膳食等务,从廷尉处瓜分了部分权利。都部尚书由江恒担任,只是江恒身在司州,暂时由二丞接手部分事务。

而吏部尚书仍是苏昀没有变化,度支尚书由卫渐出任。

诸事悉定后,一场涉及三公、尚书、中书的御前会议也要在晚间召开。这一次身为太尉的北海公元丕也派了特使符明安前来,一是贺新帝登基,再者汇报北境六镇一年的情况。

“部分粮食和奏表都是未牌时分直接送到雍门,卫尚书亲自签的收讫单子。其余的都调转至淳化渡口,准备趁着春汛之前起运,一个月就能到司州了。”周恢一边命人点灯,一边向元澈做着汇报,“豫州那边,目前还没有消息。倒是楚国使臣先来了,陛下要今天见吗?”

“看看今天的议程吧。豫州这个朕知道,北平亭侯想要亲自过来一趟,顺便押送粮草。”元澈点点头,又问:“刘炳呢?伤还没养好。”

周恢道:“刘正监说自己有年纪了,一时半会只怕难行动,就把殿监的事情都交给奴婢了。”

“他倒识趣。”元澈一笑,“既然如此,你就先任着。等那件大事办妥了,就给他调过去,他踏实你也踏实。”

周恢远远瞧着和众臣一道走过来的陆昭,笑着道了一声嗳,之后赶忙命殿内司仪的掌事就位。

阴平侯王业的请罪奏表与益州遴选的官员名单一路从西南向东北,以一日百二十里的路程飞向长安。同样押送至京城的还有三十万斛粮草,俱是益州世族缴纳的。如今离春季决算还有一段日子,阴平侯主动提前上交籍册,也是一种示弱。

宫灯都被点亮了,整个殿宇恍如白昼。在所有人入内之后,殿内所有的门窗都被关得牢牢的,与此同时,装着满满籍册的数十口木箱被整整齐齐地抬了上来。大殿西侧此时已经设立了两条长长的木案,由民部尚书陆扩、度支尚书卫渐一起,以及部曹下各十名文吏,对益州的钱粮状况进行统一核算。

站在大殿东侧的自上首起是太保兼司徒吴淼、司空平尚书事王峤,随后是百官之长、尚书台的实际掌权者录尚书事陆昭,紧接着是孔昱、苏昀,最后才是时任中书的魏钰庭。如今的执政核心班底仍是以世族为主,但七兵尚书未来必是寒门当选,外加上在司州的江恒,实质上核心事权已由陆家和寒门分掌,陆家稍稍占优。

很快,宫殿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算盘拨珠的连天价响。这些文吏都是新选拔出来的,籍册由一名侍郎来念,与此同时,文吏们的左手不间断地拨打着算珠,并在每一核算阶段用行楷记下账目。

望着这些能够迅速上手的得力文员,元澈对吴淼道:“果然如太保所言,天下良材远未之尽。”

片刻后,账目陆陆续续算了出来,民部尚书陆扩拿过账目交给了皇帝。元澈看了看,道:“三十万斛粮草再加上豫州的四十万斛粮草,赈济司州,补充关陇,倒是足够。益州遴选的人名单有多少?”